可他却在这里问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哪怕知道他是想开导她……
温见宁想到这里,理智这才渐渐回笼了,下意识止住了后面更多更伤人的话。
亭中终于再次静了下来。
温见宁浑身僵硬地站在原地,不敢看冯翊的反应,也不敢再说话,只能逼迫自己把视线转向栏杆外的水面。午后的日光中,整个翠湖都处于一片静谧的氛围中。微风吹过,垂柳拂水,湖面就微微起了皱。这会来湖心亭的游人不多,没有人来打扰他们。
她竖起耳朵,等了好一会也没等到冯翊开口或者离开,这才忍不住偷偷觑了一眼冯翊的脸色。他好像没有生气,仍在用那种平和的眼神深深地注视着她。
温见宁原本梗在喉咙里的话突然就有了用武之地,一口气说了出来:“抱歉,我不该为这些没用的事迁怒于你。我这个人虽然性格不太好,可平时不会这样的。下次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别理我就是了,我一个人会慢慢想开的。你、你别生我的气……”
第九十四章
半山别墅那些年,温见宁从小被见宛她们挖苦嘲笑,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沉默以对,唯有被她们欺辱得过分了才会反唇相讥。可即便是在那些不过分的时候,她也并不是像表面上装出来那样不在意的。可在意又有什么用,没有人会帮她说话,也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感受。
天长日久,她就像一个被堵塞的死火山口,无论心里的情绪翻滚得怎样剧烈,表面上看都是平静的。直到后来脱离了温家,没了令她耿耿于怀的那些人和事纠缠,再有钟荟和学校里其他老师同学的影响,温见宁终于渐渐不再那么紧绷了。
但也并不意味着她的心胸有多么宽容,脾气有多么温和。恰恰相反,她虽然在同学们中以好说话著称,但就算最顽劣的男同学也不敢随意和她乱开玩笑。哪怕是钟荟,在看出她心情不佳的时候,也不敢主动来触霉头,只在事后她平静下来时,才敢跟她坦诚地谈一谈。冯翊是第一个在她烦躁时肯主动来关心她的人,可她倒好……
她心中悔意更甚,耳边却传来冯翊叹气的声音。
他似乎有些无奈,却还在认真地和她慢慢解释:“见宁,我没有生气,也不认为你就像你所说的那样……”
温见宁这才慢慢放松了下来。
两人又回到了起初的状态,一同静静地坐在亭子边上。
温见宁这一次思考了很久,把冯翊的问题想了许久,才声音闷闷地说:“……我想要影响更多的同学,想影响更多的人。”
当年她逃出温家,摆脱了多年以来的噩梦,却也同时失去了方向。为了找寻答案,她北上求学,却又被时代的一个浪头打得不知所措。她不喜欢自己这种身心茫然的状态,努力想改变些什么,又来到了学校里,和同龄人一起念书。直到《永定桥》的影响力让她认识到,她手中的笔杆不再只是在纸上涂鸦的玩具,它很沉,有着令她无法估计的分量。
她一直想找到的那条路,也终于在她面前渐渐显出了轮廓。
事实上,这对其他人而言,其实是一条显而易见的路。
早在十多年前,她的师长们就以笔为匕,划破了旧时代那层虚伪的面纱,成为无数青年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十多年后,他们又作为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和更多的同学。她的许多同学也积极地投身于创作,还有演讲、辩论到壁报,无一不是他们的努力的方式。
温见宁从前并非不知道这些,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她只是不曾确定,她是否也有这种能力,去改变更多的人,乃至于改变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她所正处于如今国内最好的学校,她有着最优秀的同学。有一日战争结束,他们将会从师长的手中接过重任,成为这个时代的领航人。
而她身为其中的一员,哪怕最终不能像她的师长们那样改天换地,但至少可以从现在起,努力影响身边的同学。从确定这些后,温见宁心里就一直憋着股劲。
她和钟荟都需要这次辩论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她们自己、为《野火》获取更多的声望。但诚如冯翊所问的那样,即便失败了也无关紧要,总还会有下一次机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她们这才刚刚开始,就为了小事而患得患失,心态未免太浮躁了。
温见宁磕磕绊绊地把这些藏在心里的话一股脑都倒了出来。她说得很认真,也很投入,以至于没注意到旁边冯翊的神情,只知道他在静静地听着。
说完后,她才郑重地对他道谢:“跟你说过之后,我觉得好多了。”
冯翊终于笑了:“你不必谢我,是你自己想开的。”
话说到这里,温见宁的心结已解开,两人又闲聊了好一会。直到夕阳西下,满湖碎金般的波光粼粼闪动时,温见宁才与他道别,一个人抱起书先离开。
走出很远后,她回头一看,那道灰色的身影仍在亭中朱红的栏杆边上。
……
转眼就到了公开辩论的那天。
辩论的地点在校内操场的一处台子上,许多同学闻讯赶来,甚至还有不少教授也来看热闹。温见宁深吸一口气,迈开步伐上台,钟荟紧紧跟在她的身后。
尽管事先一再做了心理建设,但真正站在台上,看向下面密压压的人头,温见宁的脑海还是瞬间一片空白,本能地在人群中寻找熟悉的面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