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页
    程景颐轻轻拍了下她的腿,“好好趴着别乱动。”
    赵归雁乖巧地趴了回去。
    曹善来走上前,想要将赵归雁扶下来。程景颐偏了偏身子,躲开了他的手。
    “寻件斗篷来。”
    曹善来恭声应是,脚下飞快地往一旁的宫殿走去。
    这旁边就有一座宫殿,曹善来很快就捧着一件红似火的红狐斗篷来了。
    程景颐低声道:“搂紧一些。”
    赵归雁想也不想,双手紧紧地缠着程景颐的脖颈
    程景颐松开右手,一把拉过曹善来手中的红狐斗篷,猛地抖开。
    赵归雁只觉得眼前掠过一抹红光,随后落下一阵黑暗,自己就被斗篷遮得严严实实。
    赵归雁呆呆地仰头,发现自己头顶的天空被毛茸茸的料子挡住了。
    “!”
    赵归雁眼眸慢慢瞪大,她都没看清程景颐的动作,自己怎么就披好了斗篷?
    好厉害呀!
    赵归雁心里冒出一阵阵的崇拜。
    程景颐弯下腰:“不下来了?”
    赵归雁手忙脚乱地往下滑,斗篷将她玲珑的身段遮的严严实实,这下子赵归雁也不用担心坏了那个婚前不见面的习俗了。
    赵归雁看不见任何东西,凭着感觉朝右边屈了屈膝:“多谢陛下,臣女告辞。”
    忽的有低笑声传来。
    采月轻轻戳了戳她的腰,低声提醒:“陛下在您左边。”
    赵归雁脸颊发热,不敢乱看,推着采月往前走,催促道:“快走快走。”
    太丢脸了!
    ……
    三日一晃而过。
    天还没亮,荣国公府却是灯火通明,长烛高燃,映照得整个天空都亮了一片。
    因为册立的旨意几日前就下了,府里早早的就开始做准备,倒也不显得慌乱。
    寅时一刻,女官将赵归雁唤醒。
    昨夜赵归雁辗转良久,丑时才堪堪睡去,这才睡了两个时辰不到。她睡眼朦胧,骨头都是软的。
    方岚无奈,拧了块冰帕子,低声道了句“皇后娘娘冒犯了”,眼疾手快地将帕子贴在赵归雁脸上。
    赵归雁被冻的激灵,顿时睡意全无。
    方岚见赵归雁清醒了,低声道:“皇后娘娘,快些起了,到时候宫里来人了,莫要耽误了吉时。”
    赵归雁揉了揉额角,强行压下困倦,慢慢下了床。
    方岚捧了喜服,替她一件件穿上。
    皇后朝服精致华美,但也繁琐,里外共八层,穿戴整齐后,赵归雁只觉得自己被勒得喘不过气来。
    方岚却极为满意,她绕着赵归雁左瞧右瞧,眼底满是惊艳。
    这大红色的婚服穿在赵归雁身上,更是衬得她肤白如雪,窈窕有致。
    那迤地长裙上的金色凤凰活灵活现,振翅欲飞,更是贵不可言。
    宫里还派了两位妆娘来府,妆娘是这长安城里手艺顶顶好的人。
    妆娘也见过不少美人了,看见赵归雁的时候,还是有些惊住了。
    不施粉黛就如此绝色,若是妆成,那该是怎样的明艳四射?
    妆娘颇有些见美心喜,想要一展身手。
    赵归雁由着她们摆弄,方才穿衣裳的时候她就感觉到了,自己帮不上忙,只要乖乖坐好。
    明明是她的婚礼,如今最悠闲的却是自己。
    妆娘很快上好了妆,赵归雁睁开眼,看着镜子里的人,也呆住了。
    她平日里不会涂脂抹粉,稍稍重要的场合才会着淡妆。
    今日成婚,一应脂粉皆是鲜艳靓丽的色彩。
    丹唇黛眉,明眸皓齿,浓妆淡了她的稚嫩,完完全全地勾勒出女子的妩媚,说是艳冠群芳也不为过。
    赵归雁看着镜子里的人,觉得很陌生。
    妆娘见赵归雁直愣愣地看着镜子,笑着奉承道:“皇后娘娘怕也是看呆了吧?”
    妆娘自己很满意自己化的妆容。
    赵归雁脸微热,挪开了视线。
    方岚从一旁的托盘中捧出那顶凤冠,这凤冠上面缀有几百颗珍珠,四只金色凤凰众星捧月般衔着一颗硕大的明珠。
    点翠金丝,宝石不计其数。
    雍容华贵,价值连城。
    赵归雁咋舌,这凤冠压在脖子上,这脖子都要断了。
    方岚小心翼翼地替她戴好凤冠,如此凤冠霞帔才穿戴好。
    这样一番梳洗打扮,外头的天色也露出鱼肚白。
    这边妆成,屋子外就涌进来一大批人,挤满了这间不是很大的屋子。
    府里的女眷早就等在外面了,只是赵归雁在内里梳妆,转圜不开,她们进去也是碍手碍脚,这才被挡在了外面。
    如今女官和妆娘退了出来,她们自然争先恐后地涌进来。
    府里女眷众多,今日和她不熟的都觍着脸在她面前,装作一副热切的模样。
    这一迭声的道贺声,吵得人脑仁突突的疼。
    赵归雁抿着唇轻笑,淡淡颔首,心里却恨不得立刻就能离开。
    这边闹了大半个时辰,女官才进来禀告,说是该去长辈处听训了。
    赵归雁暗自松了口气,由两边的女官搀扶着去了福寿堂。
    老夫人今日穿戴整齐,也抹了胭脂,很是精神。
    她老眼欣慰地看着赵归雁,眼中似有泪水闪烁。
    “宫中艰难,如履薄冰,不比国公府,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望你讷言敏行,三思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