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1页
    够了。这个“也许”,是景隆帝能给与他最明确的答案,也是一个手段同样雄峻的帝王,能给与臣子的最大宽容与信任。
    苏晏深深躬身,拱手道:“多谢皇爷。”让他知道在与谁作战,该如何打赢这场战。
    皇帝握住他的手,让他直起腰来看着自己,沉声道:“彼时是彼时,今日是今日。”
    “臣知道。”
    “太祖是太祖,朕是朕。”
    苏晏微微笑了:“臣也知道。”
    皇帝叹口气:“你是不是……更想离大铭宗室,离权力的旋涡远一些?”
    苏晏道:“臣已身在风口浪尖,只能迎风破浪而行。臣不怕!”
    皇帝握着他的手紧了紧,沉默良久,最后妥协般长叹道:“你想做什么,就去做罢!记住,朕是你的擎天玉柱,有朕在,天塌不了。”
    苏晏深吸口气,让脸上的热意与胸中的火不至于烧得太烈,烧得失去理智。他大胆地抬起皇帝的手,在自己的脸颊上蹭了蹭,说:“天高不可及,尊不可问,但我还是想问一问——我能不能离撑着它的那只巨鳌再近点儿?”
    皇帝的目光闪了闪。苏晏还未辨出这道目光中流露的情绪是惊喜还是欣慰,就听皇帝低声道:“准了。”
    腰身被手臂紧紧揽住,天子的怀抱深烈而温情,苏晏闭上了眼。
    第199章 还真是朵奇葩
    苏晏走出养心殿,在宫门外遇见了个不算太熟的熟人。
    “令大人。”他朝对方拱手,“大人这是从朝会上过来的?”
    起居注郎令狐回礼道:“可不是。皇爷召内阁重臣未时一刻觐见,阁老们还没来呢,苏大人先来了。
    “说起来,苏大人几乎每次面圣,都要与皇爷闭门密谈,能否告知谈的是什么,否则下官这起居注不好写啊。”
    苏晏一阵心虚,面上却神色自若,笑道:“还不都是公事。今日商议白纸坊爆炸案的侦办情况,但因涉及尚未公布的政令,恕本官不好细说。”
    令狐颔首道:“这个下官知道。一会儿阁老们来议事,想必也与此案有关。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
    苏晏听着觉得有内情,问:“怎么说?本官因伤在身,这几日都未参朝,还请令大人告知。”
    反正等着也是等着,苏清河形容可人、言语有趣,不如和他聊聊天。令狐左右看看没人,压低声音:“火药库炸得离奇,据圣上委派的巡城御史调查,当夜库中守卫森严,并未有外人进出,更不曾执明火入库,这爆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谁也说不清楚。朝野上下因此议论纷纷,人心惶惶哪!”
    苏晏点头:“本官也从民间听到了些流言蜚语,什么‘红莲一现混沌开’之类,令大人可听说过?”
    “当然,比这些更荒谬的都有。”令狐不敢提及“天谴”二字。
    京城内各种流言,朝臣们多少都有所耳闻。
    一部分官员惊疑不定,对流言只当没听见,也不去乱传。
    另一部分官员将这爆炸当做了党同伐异好机会,开始互相攻讦政敌:文官(尤其是与西野党颇有关系的)上书骂宦官与外戚倒行逆施,招致天谴。与宦官亲近的勋戚,上书骂某些文官贪污受贿,故而上天降责。武官们素来地位低,谁也不敢招惹,也不想趟浑水。而在自诩清流的言官们眼中,除了他们这些御史和给事中,其他人都有可能是乱臣贼子。
    于是人人借机生事,朝堂上好一通唇枪舌剑,血雨腥风。
    苏晏听得咋舌,又问:“朝会上,皇爷什么反应?”
    令狐苦笑:“皇爷?皇爷也没能逃过满堂飞的唾沫星子。”
    “怎么?难道连皇爷也骂?”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贾公济贾大人带头的一干言官,上书称白纸坊爆炸是‘上天示儆天之子’,要求国君与储君反躬修省,不仅要追究兵部与工部相关官员的责任,还要下罪己诏,以安民心。”
    “罪己诏?”苏晏吓一跳,“要不要这么上纲上线!”
    “上纲上线是何意?”令狐不解地问。
    “就是,呃……小题大做。”
    令狐叹口气:“这种事吧,自古亦有之。自汉文帝以来,七十多位帝王都下过罪己诏,多是因为水旱疾疫祸及天下,大势所逼。”
    苏晏其实也知道,像地震、大旱这类天灾,危害巨大又治理无门。就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但凡有人力无法抵抗的灾祸,自然都是皇帝的锅。所以历史上那么多皇帝热衷制造“祥瑞”,好证明自己是政通人和的明君;而有些倒霉的皇帝,在位一生天灾不断,就会被诋诟为“天子失德,上苍降罪”。
    由此可见,当皇帝,运气也很重要。
    运气太差,再精明能干也白搭。
    故而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一旦有大灾大祸或政权不稳,要么朝臣们逼皇帝下罪己诏,要么皇帝自己把罪己诏当做杀手锏,危机时刻丢出去,安定民心,平息舆论,多少管点用。
    不过就算是走过场的罪己诏,苏晏也相信景隆帝绝不会下。
    初登基不久的景隆帝,要抬先帝的庙号,引得朝堂沸议。恰逢关中大地震,文臣与言官们以“天谴”为由逼他下罪己诏,甚至连具体文字都替他拟好了,只需盖个印玺即可。
    在这种满朝逼谏的情况下,年轻的天子都没有屈服,硬是顶住了压力,又与太后联手,反逼着一批倚老卖老、操纵国策的朝臣辞官,这才将朝堂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