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7页
    徐王妃站在他身边,反而笑了。
    如果五十万大军合力攻打一侧城门,无须半日就能破了平城,分兵反而让攻城变难了!
    平城守城军虽然只有一万,城内却还有二十多万百姓,在徐王妃的号召下,这些男男女女的百姓,或是拿着朝廷发放的刀剑武器,或是拿着自家的菜刀锄头,与守城军分别守在各处城墙上,朝廷兵马爬上来一个,就被他们打下去一个。
    吕隆的第一次攻城,以失败结束。
    第二日,吕隆又去攻城,魏曕、冯谡等燕军将领率领三队骑兵来袭,骑兵来得快去得也快,吕隆分心之下再次攻城失败。
    第三日,吕隆专门留了兵马提防燕军偷袭,大军继续分九路攻城,结果将士们扶着云梯跑到平城城下,却见城墙上不知何时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到处都滑溜溜的,云梯刚搭上去,城墙上的燕军轻轻一推云梯就倒了。
    后来吕隆才发现,原来是徐王妃、魏旸叫人不停地往城墙上泼水,此时已经是十月下旬,燕北滴水成冰!
    因为这层冰,吕隆大军又被阻了四五日,这日有一支军队终于将平城的一侧城门撞破了,没等吕隆下令全军进攻,有人来报,燕王回来了!
    吕隆心中一紧,出于对燕王的惧怕,当即命大军撤兵十里!
    燕王此次回来,不但带回了随他前往晋地的两万精兵,还把晋国公李超以及兀良哈三卫共十五万铁骑带来了!
    眼看吕隆退兵,燕王想了想,吩咐廖十三先把李超的妻妾子女送到平城去,交由徐王妃好好照看!
    廖十三领命,带着一队兵马,护送着几辆马车走在中间。
    晋国公李超骑在马上,眼看着马车朝平城而去,他攥攥缰绳,对燕王道:“我助王爷成就大事,还请王爷信守承诺,护我妻儿周全。”
    燕王笑道:“贤弟放心,我也是形势所逼才出此下策,幸好你重情义,否则你宁死不降,我也只能放了你的妻儿,岂会真的下手伤人。”
    李超扯扯嘴角,就当王爷说的都是真的吧!
    作者有话要说:  燕王:贤弟我缺人手,你帮我一把。
    李超:抱歉,不方便。
    燕王抓住人家老婆:那就请弟妹去我府上小住一段时日吧?
    李超:……我帮!
    第107章
    平城厚重坚固的城墙之上,徐王妃、魏旸以及跟随他们护城的守军百姓们,都看到了远处归来的燕王骑兵,以及潮水般退去的朝廷大军。
    本以为城要守不住了,燕王却如天神下凡救了大家,官民们如何不激动,如何不振奋?
    “燕王”之声,一时响彻平城。
    喜悦过后,徐王妃命守城军民迅速清扫战场、修缮城墙,她与魏旸走下来,迎上了进城的廖十三。
    廖十三站到母子二人面前,解释了燕王去晋地寻援兵的经过。
    说得简洁委婉,其实就是燕王凭借与晋国公李超的私交,这边请李超喝酒,那边派人出其不意地围了国公府,把李超的妻妾子孙都抓了起来。李超本就念着与燕王的交情,并非死忠朝廷,再被这么一逼,可不就乖乖投靠了燕王。
    徐王妃暗暗笑丈夫的无赖,不过,生死关头,谁又能计较那么多。
    她亲自去向李夫人赔罪。
    李夫人坐在马车上,早将城里城外军民一起忙碌的场景看在眼里,燕王有勇有谋又有民心,得了晋地的十五万铁骑后更是如虎添翼,这天下,应该就是燕王的了。
    因此,她哪敢给徐王妃脸色看,率领一家老小下车朝徐王妃、魏旸行礼。
    宾主和睦,徐王妃随着李夫人一同回了王府,同时也将危机解除的好消息带了回来。
    殷蕙继续缝手上的中衣,平城之困解除后,再过一阵子,公爹等人会回来过年。
    .
    无论燕王的三个护卫所、郭啸手下的十万禁军还是新增的由晋国公李超率领的十五万铁骑,都是常年在边关历练的悍勇之师,朝廷那边的将士疏于作战,哪里是这三军联合的对手。
    吴剑的辽东大军与燕军交战几日,惊闻金国陈兵辽金边界,不顾吕隆的挽留连夜离去。
    吕隆在燕王手里节节败退,最后驻兵德州,以期朝廷调遣援军,来春再与燕军大战。
    燕军打了一年,也需要休息整顿,燕王便率领大军回到平城外驻扎,他与魏曕、魏昡以及崔玉、冯谡父子等城内武官骑马回了平城。
    此时已经是冬月底了,燕王回府,徐王妃带着一家人来端礼门前迎接家主。
    天很冷,也有风,可是看着马背上的三父子,王府众人个个都露出了最真挚的笑容,看燕王的目光也更加崇敬。
    察觉王爷朝自己看来,李侧妃一边笑一边擦了擦眼角,只是没等她擦完,燕王便移开视线,下马,大步来到徐王妃面前。
    “辛苦你了。”燕王紧紧地握住徐王妃的手。
    如果不是徐王妃守住了平城,一旦平城失守家人被俘,朝廷拿家人逼他就范,他不降是苦,降了也是苦。
    徐王妃在城墙晒了那么久吹了那么久,本就不再年轻的脸越发染了风霜,可她的眼睛很亮,笑着回望燕王,轻声道:“幸不辱命。”
    夫妻同心,话不必多说,燕王又去与魏旸、魏昳以及孙儿们说起话来。
    殷蕙一手牵着衡哥儿,一手牵着循哥儿,视线早黏在了魏曕的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