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页
    其他班的老师不太相信:“不可能吧?会不会是你看错了?”
    “应该是真的,我也看到过一回,不过我以为她就是随便看看,所以没太放心上。”另一位102班的任课老师代替刘老师答道。
    她也是一位老教师,曾经教过其他年级,去年才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不济的原因自己申请调到一年级,“不过也不算奇怪,褚筱芫本来就晚了一年入学,她的哥哥姐姐成绩都不错,辅导自己妹妹功课、带着她预习高年级的课也很正常。”
    “啊,我想起来了,褚维江是吧?他确实还不错。”有哥哥姐姐辅导学习这个说法,成功得到了在场所有老师的认同。
    接着,办公室里的话题很快就从“聪明学生”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已经回到班上的筱芫对此一无所知,但是好奇心中的班上同学都偷偷看她,想知道班主任找她做什么。
    和她比较熟的小同桌也很好奇,筱芫努力装作平静的样子,把老师奖励给自己的书放到桌上,其他的先收到了书包里:“没什么,老师看我作业写完了,拿了本书给我,让我多学点。”
    这话一出,周围好奇的视线一下子都移开了。现在的同学都还是小孩子,有空闲的时候都想着玩,少有愿意一直学习的;就连小同桌,也信了她的话,顿时失去了继续问的兴趣。
    考虑到自己是打算跳级的,跳级成功前,她不想惹来太多关注。这也是她刚刚看到老师们的反应,才想到的,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能写文投稿,好像是有点引人注目。
    不过还好,她投的是《小学生周刊》,没有超出普通学生能力,再加上家里人都知道,她从开始认字就喜欢翻书翻报纸看。老师那边一问就知道,逻辑上很能说通,不会被人看出自己重生的事。
    于是,筱芫放下心来,又继续练字帖;她打算在放学前,把这一本只剩下几页的字帖写完。
    练字能让人静心。点、横、竖、撇……一笔一笔地慢慢写着,她原本激动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
    “铃铃铃”
    放学铃一响,班主任就出现在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着每天放学都要说一遍的话:“安排到今天值日的同学记得做值日,其他同学放学了就回家,不要在外边玩得忘了时间。路上注意安全,知道了吗?”
    “知道啦!”书包都背好了的同学们大声回答道,看到班主任摆摆手,性急的几个男生立刻争先恐后地窜出了教室。
    “老师再见!”
    出教室的同学们稀稀落落地与班主任说再见,筱芫也跟着喊了,才慢慢地走出校门。大姐二哥没那么早放学,她现在基本都是自己先回家,不过她没有钥匙,所以要到邻居那里,等家里人回来。
    到了家门口,门紧闭着。果然,老妈没那么早回来。筱芫没有多少失望的情绪,从书包里翻出已经写完的字帖本,垫在屁股底下,然后先拿出信封小心地拆开。
    里边是一份报纸还有一张稿费取款单,取款通知单上写着——请携带本人有效证件于2001年11月03号前到xx邮政局(所)取款,汇款金额25元,下边还有她的姓名之类的信息。
    筱芫又仔细地看了一遍稿费取款单,才压抑着兴奋的心情把它放回信封里边,展开报纸看自己被刊登的文。
    几百字的作文,在报纸上也就是个小豆腐块,她找了一会就看到了。看到自己写的文变成报纸上的铅字,这种感觉真好!
    又看了一会,筱芫心情很好地把报纸也收了起来,开始翻看班主任送给她的书和笔记本。
    笔记本是普通的软装本,也不厚,但是用来做笔记刚刚好,正好她准备把小学的知识点整理重新写一遍。
    书是《伊索寓言》,是筱芫上辈子看过的,不过重生之后顾着学习做题,还没看过,正好可以再看看。
    “细妹,怎么在门口等?不是让你先去隔壁阿婆家等吗?”
    听到老妈的声音,筱芫连忙放好东西站起来,高兴地喊了声:“妈!你们回来啦!”她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帮着扶稳自行车,让细弟从后车座下来。
    褚母看她这么高兴,有点奇怪,但是也没急着问,先开门把车推到屋里停好,然后连坐都没坐就开始准备做晚饭。
    细弟撒欢地跑进屋里。
    听着他闹腾的动静,筱芫抿抿嘴,忍着不露出太夸张的笑容,从书包里拿出信封:“妈,我今天拿到稿费了!我写的作文被刊登在报纸上啦!”
    “呃?”褚母刚下好米煮粥,转身准备去择菜,就听到了小女儿的话,顿时愣住了,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看见小女儿手里的信封,才欣喜道,“真的?!有报纸吗?快让妈看看!”
    筱芫笑眯眯地指了指信封:“当然有!报社送稿费的时候给了一份报纸,就在里头。”
    “什么就在里头?”大姐二哥也都回来了,听到筱芫说的话,好奇道。
    作者有话说:
    小小声地问:有人看嘛?
    第7章 期中考
    检验成果(二)
    “细妹的作文被刊登在报纸上啦!稿费都送来了!”褚母十分高兴地说道,她识字不多,但还是盯着报纸认认真真地看了好几遍,才不舍地让给他们,接着又拿着稿费取款单来回看,“有25块钱稿费呢,咱们细妹真厉害!妈都不知道,不然应该多买点肉回来庆祝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