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和演员, 演员和演员之间互相有默契磨合得很好本就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
电影拍摄了两个月,快要进入收尾阶段了。
但沈辞总觉得最近的情绪越来越不对劲。
其实沈辞以前也有过拍戏太进入角色本身, 也就是所谓的太入戏的阶段。
但这个角色太过特殊,他有太多性格上的障碍, 越是入戏,让沈辞越是觉得自己的心理也跟着产生了问题。
临近杀青,还有两场最难的情绪重场戏。
一场是男主角看到女主角和其他男人挽手走在路上情绪崩溃的戏,另一场是男主最终决定把女主杀死再自杀的解脱的戏。
哪怕是沈辞这种演过这么多各种不同角色的影帝,都担心这两场戏把握不好。
某天晚上他去找许明聊戏, 沈辞感觉这段时间随着自己越来越进入角色,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不由己。
他双手相握,语气低沉地对许明说:“导演, 你曾经有没有遇到过一个演员,会……入戏太深,没办法出戏?”
许明听到沈辞这么说后, 脸上表现出了毫不掩饰的紧张。
本来还看上去很放松的他突然紧张起来, 坐在沈辞对面咽了咽口水, 语重心长地说:“沈辞,你现在是感觉,太入戏了吗?”
一个优秀的演员自然是知道自己在演绎一个角色时候的状态。
如果很多时候在生活中都发现自己的说话举动甚至是心里想法都和原本的自己发生了偏离而更像是剧中人物的时候,那就表示他整个入戏的状态被带到了生活中,已经分不清真实生活和剧本生活了。
许明的表情沉重说:“沈辞, 虽然入戏对一个演员的表演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一个演员的生活来是一件坏事, 更何况你饰演的是一个情精神障碍的患者,我觉得我们的拍摄暂时中止会比较好。”
沈辞犹豫了一会儿说:“也没几场戏了,坚持到拍摄完就行。”
许明长叹一口气,好像在纠结着什么,最后他还是决定和沈辞说:“沈辞,你刚刚问我,有没有遇到过一个演员太入戏,走不出来的事情,其实,我是有遇到过的。”
沈辞看着许明,从他脸上这么煎熬的表情就能看出,这个故事一定不简单。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曾经有三年的时间没有过任何作品,因为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一件影响我至今的事……”许明娓娓道来,“其实之前我有一个特别满意的作品,都拍完剪辑完了,讲的是一个小市民非常悲惨压抑的一生,电影里的主角喜欢蝴蝶,最后选择跳楼自杀,在死前感受蝴蝶飞翔的感觉,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圆满的一刻,那时候我找了个新人演员,没有学过表演,但就是特别有天赋,每一个镜头都拍到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我很有信心那个作品如果真的能面世,一定会得不少国际大奖,但是最后……那个演员,选择了自杀。”
听到这里,沈辞突然猛吸了一口气。
他没想到这个故事的结局这么惨烈。
“当时其实是我不好,我太在乎让他入戏,所以我和他说要抛弃本身的人格,好处是,他的戏真的演得活灵活现,让故事里的主角活过来了,坏处就是,他演的角色一生太过悲惨,让他自己被带入后也对生命感到了绝望,最后选择了和故事主角一样的办法结束了人生,那个作品我至今没有勇气再看,并且消沉了三年,我不敢再拍戏,我觉得是我毁了那个演员的一生,后来好不容易逐渐从这件事情走出来,自那以后,我也不会太刻意地让演员去入戏,我怕……”
说到这里,许明特别忧愁地看着沈辞:“所以,如果你有这个征兆,我建议我们还是缓缓,等你恢复恢复,拍戏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如果影响了你一生,我会内疚的。”
“不,你不用内疚,接受这个角色是我自己的选择,可能也是我太想演好它,所以有了太多执念……”沈辞用力捏了捏自己的山根,“不过我觉得就现在演戏的状态来看,我不希望休息或者暂停,来找你聊也只是想问一下,你见过这么多演员,对于我这种情况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
“其实大部分演员在杀青之后花一段时间都能出戏,特别是回到一个和戏里角色完全不同的生活和状态,快的很快,慢的……也不好说。”
沈辞点点头,站了起来:“好的,我知道了,谢谢你,许导。”
许明还是一脸不放心地看着他:“总之有什么问题,随时告诉我,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戏的质量放在最后,我不希望再出现……”
许明说到这里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这种话就怕说了一语成谶。
沈辞回房,洗完澡后发现难以入眠。
其实失眠的情况已经出现很久了。
他起来看了一点心理疾病方面的书,他看到一个悉尼大学戏剧与表演研究系的研究员提出的一个观点,叫“戏剧后应激障碍”,用来描述演员在沉迷角色时偶尔经历的那种困难而持久的影响。
他写到:演员们经常会延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身上成瘾的、依赖性的、具有破坏性的习惯。
沈辞觉得,好像真的慢慢在丢掉自己的人格,从来变成剧里人物的人格。
他饰演的角色极度敏感,有狂躁症、强迫症、还有反社会型人格,沈辞觉得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自己也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