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青闻言,顿时得意起来,支书,我有要求。
周支书就知道,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说吧,刘知青需要什么支持,能答应的我尽量答应。
他也算是为了村里人着想,能帮就帮。
那我现在是不是不用干农活了?毕竟我要去县里跑关系,如果仅纺织厂,那我给大爷爷打个招呼就行。可这一个厂不是不够嘛,所以你看?
好,我给你批假,可以不下地,你需要多久?周支书想了想,这也算是正当理由。
就像之前司徒泽上上下下跑关系,也没有下地,就给刘知青和司徒泽一样的待遇。
怎么也要两个月吧?刘知青狮子大开口。
行!周支书咬牙答应下来,反正这位刘知青也不是干农活的主力,以往就常偷懒。
那工分呢?刘知青得寸进尺。
周支书脸沉下来,司徒知青可是没要工分的。
那不行,我和他不一样,他顶多出去一两天,少一点有什么打紧的,我可是要去整整两个月。不仅跑县里,还要去别的县,甚至省里,我大爷爷关系可多了。刘知青据理力争。
两个月没有工分,他吃什么喝什么?
周支书思考了好一会儿,和两位生产队长商量了一下,每天算你八个工分,司徒知青也有。
八个工分不多不少,成年的男人一天能挣十个工分,能干的女人也可以。
男知青们一般可以拿到十公分,当然了新来的除外,他们还不熟呢。
女知青基本就是八个工分,有时候比较轻松的话,像今天拔甘蔗这样,就只有六个工分。
刘知青有点不满意,但看周支书黑着的脸色,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事就这么决定了,社员们纷纷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选谁的方案,明天集合的时候签字表决。
回去的路上,桑语询问司徒泽,你说会有多少人选刘知青那边?
起码一半。司徒泽沉吟了一会儿,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数字。
这么多?桑语吃惊。
对于农民而已,越早买出去越好,即便价格便宜一点,手里拿到钱了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司徒泽解释道。
这不算是他们短视,只是这次事发突然,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不是每个人都临危不惧。
再有,农村们即便有前两年的底子在,抗风险的能力依然很差。
对他们而言,考虑太长远的发展没有意义,当下握在手里的才叫人安心。
甘蔗熬糖,储存,再运到临县去卖,需要的时间很长,比不上直接出售甘蔗。
那这样一来,我们昨天核算的成本就太高了。桑语有点担心。
昨晚他们想出方法后,就做了简单的核算。
熬糖也是需要成本的,更何况是这几十亩地的甘蔗,要趁着天气好把糖熬出来晒干,不然天气变化后,糖就熬不成了。
榨甘蔗的机器,柴火,和大锅都是成本,原本平摊到几十亩地的甘蔗上,成本能降低很多,可少了一半甘蔗,成本就成倍增加了。
无妨,司徒泽握着她的手捏了捏,我已经想好了,周围不仅我们村种了甘蔗,还有其他地方也有。除了交任务的,能余下来很多。农民是舍不得自己留着吃的,能换钱他们肯定愿意。
啊这,不就是成了制糖工坊了吗?
一整个县,一个制糖厂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他们产量跟不上,所以才不能收那么多任务甘蔗,只能轮着来。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再成立一个,这样以后大家就不再是农民了,可以转成工人,想必没人不愿意。转瞬间司徒泽已经规划好了。
几个问题,摊子铺得这么大,至少需要十几台机器吧?机器从哪里来?是用电的还是手工的?用电的话,村里要怎么接上电线,这可是个麻烦的事,肯定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手工的话,人手呢。收完甘蔗我们还要插秧,然后种蔬菜,谁有这个时间一直弄这个?除了这些,还得有人去收购原料,有人出去跑业务,不然谁知道你家有糖。
桑语一条条分析,还有烘干的问题,这里是南方,多雨地区。夏天还好,摊开一点几天就晒干了水分。可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不适合,也就需要烘干机,这种机器有吗?
有,我曾经设计过烘干机,只是当时没什么用,就放着了。我可以拿着图纸去向钢铁厂下订单,榨甘蔗的机器也可以买到,不用担心。
司徒泽笑笑,点了一下她的鼻子,我很快就能让你变回工人了,高兴吗?
桑语歪头,高兴?
工人什么的,在她这个现代人眼里,没有吸引力啊!
不过算了,总比下地好。天哪,这两天拔甘蔗,她手都快抬不起来了。
第六十六章 年代文16
第二天一早, 大家再一次广场上集合,这次大家分成了两波,愿意跟着刘知青的, 去他那边签字, 愿意相信司徒泽的,来周支书这边。
有人想要快点把钱拿到手, 同时也觉得弄熬糖工坊有风险, 当然也有人更愿意相信司徒泽。
毕竟司徒泽来的这两年,确确实实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