珺瑶的脸色依然,眸光和缓了许多,“说说看!”
华国庆调侃道,“考我啊?”收敛起身上的不正经,严肃道,“这里的未来是可期的。”
“哦!怎么说?”萧楚北饶有兴致地问道。
“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政策,都集中在这巴掌大的地方,要是搞不好的话,找块豆腐撞死得了。”华国庆挠着下巴又道,“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已经启动了,开放不仅是给国人看的,更多的是给世界人民看的,说句不好听的为了面子就是堆,不管用什么方法也得把它给堆出来。”
“说的还真粗俗。”华珺瑶撇撇嘴道。
不过他说的也是事实,只有基础建设跟得上,才能吸引到外商来投资谈合作。鹏城特区光搞“五通一平”,每平方米投资最少要9o元以上,第一期开4平方公里,最少也要1o亿元以上,加上根治罗湖水患需要的巨额资金,这对于“五子登科”的特区简直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在酝酿建立特区时.中央长就明确说:“中央没钱.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但是这里的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这在当时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与香江一河之隔的鹏城,明年在经济特区正式宣告诞生之日起,就会开始了它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的日子。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这里,一群群打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各地涌来。鹏城,挖掘机、潮热的工棚,一同起早贪黑出现在工地上。
靠借贷、“滚雪球”支撑起一座座大厦,铺设一条条马路。“鹏城度”就是从这时开始叫起的。
“我这可是话糙理不糙。”华国庆立马说道,“听党的话,跟党走,党让你富,你就富!”
“说的对!那小堂哥记住你今天的话啊!”华珺瑶笑眯眯地说道。
华国庆黑眸闪动,点了点头,压低声音问道,“我听说这里有不少人偷逃到香江去了,还听说前些年有许多人被抓了回来关牢里头了,逃的路上被枪给毙了的。”
“小堂哥,这现在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了,不会出现被毙的情况了。”华珺瑶好笑地说道。
华国庆担心地又道,“你说咱们会不会被抓起来。”
“咱们有正当的手续,除非你去了香江不回来,签证过期,被那边的移民署给抓住遣送回来。”华珺瑶拍拍他的肩头道,“别担心,小堂哥如无意外,肯定会拿到永久居住权的。”
第546章
说起逃港,勾起了华珺瑶回忆,她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员了,相比别人九死一生,她在轻松不过了。
“鹏城”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内地民众此起彼伏大规模的逃港风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鹏城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陈。
解放前由于战乱等因素,规模性逃亡香江的潮流便已出现。
建国后出现大规模的逃港,原因是由于公社化“大锅饭”模式下的一切归公,如个人财物方面,全部金银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存入银行,极大伤害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很多走投无路的民众,怀着不解、不甘的心情,开始孤注一掷逃亡香江,特别是在岭南沿线一带。
当年珠江作为泳场的盛况:成百上千市民在一泓江水中强身健体,口号喊得分外响亮,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大家都心照不宣:为了随时可能生的远行——偷渡边防线,逃亡到香江。
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民谣便说: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江,家里只剩老和小。
偷渡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能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从水路偷渡者一般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还有人将***吹起来挂在脖子上,一直游过去。羊城人把从水路偷渡逃港称作“督卒”,借用下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民众也常常自去珠江中练习游泳,以便日后“逃港”派上用场。不少孩童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江”之类的思想。
从6路的偷渡者翻越铁丝网,到达香江,当地人戏称为扑网”。这种网很难翻过去,后来铁丝网装了先进的感应装置,一触网就会被现,探照灯、哨岗和警犬的组合是致命的危险。为了防狗,偷渡逃港者临行前往往会到动物园收买饲养员,找一些老虎的粪便,一边走一边撒,警犬闻了粪便的气味以为有虎,就不敢追了。有人为防止被边防军看到,将西瓜挖空,瓜皮套在头上,只把眼睛露出来。
6上越“网”,海上破浪,毕竟是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儿童妇女只有坐船之法了。坐船,相对而言较安全,但带有集团性质,出了事问题较严重,而且要付3oo元不等一笔不小的费用,但为“逃港”,不少人往往不惜倾家荡产。然而且海上风浪很大,经常生偷渡时溺亡的情况。
最近的一次逃港是1979年的一次,有谣言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当天,香江实行大赦——凡滞港人士可于三天内向政府申报香江永久居民,鹏城还在当日“大放河口”.允许群众自由进出香江。后人们不胜唏嘘:1979年5月7日.“大放河口”的翌日,毗邻香江的2o公里海面上.漂浮着数百具尸体.腥臊的海风抹去了这块土地上的任何一丝生气。眼前,天空阔远.万籁俱寂,似乎一切都没有生过。东起沙头角,中至下步庙.南到红树林蛇口.连一个人影也难以找到。
似乎比运动中还要疯狂,运动结束后,大6民众从极端的政治高压中解脱出来。沿海一带,老百姓们通过境外的亲朋好友接触了更多的信息,加上阶级斗争的枷锁开始松懈,一种前所未有的躁动在民间浮现出来,“逃港”**却再次突如其来。
较之以前,运动刚刚结束的“逃港”风波,人员更广泛、势头更迅猛,甚至引了局部的社会恐慌。运动中,“逃港”人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困难群众、知识青年和“阶级异己分子”。运动过后,不少普通市民、基层干部,甚至一些十多岁的中学生都加入了这支队伍。
在羊城,各个收容所中便经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因偷渡而被遣返的少年。在珠三角很多地方,“偷渡”更是公开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