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必然。”嘉贵妃打断了他的话,眼底的神情冷得像结了霜一般,“只是眼下他尚可一用,待渡过此次险关,再除不迟。”
“那娘娘的意思是?”
“人是要除的,却暂时还轮不到他。”
先将二人之间的联系就此除去便是了。
……
两日稍逝。
夜如泼墨,和珅方才自宫中折返。
皇上留他在养心殿帮着筛看了各地方府送来的折子,依大小急缓逐一区分开之后,以便方便皇上查阅,又将各个折子里的摘要、该议的议、该准的准,皆一目了然且细致地给批注清楚了。
后来皇上起了诗兴,他便又多陪了一阵子。
不觉间,待出了养心殿,外面的天色都已黑透了。
回到霁月园时,得知冯霁雯久等不到他回来,已先行用了晚饭,说是等他回来了再吩咐厨房做些热乎的饭菜。
和珅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下人去了厨房安排,他则不做停留地回了琉璃阁内。
“太太可在房中?”
带着小仙小醒两个丫鬟守在外堂的秦嫫答道:“在呢,太太用罢晚饭便回房了,先前让丫头取了笔墨进去,道是不想被打搅,便叫丫头们都出来守着了。”
和珅知她练字时一贯是不喜欢被打搅的,却不知她今日怎么没去书房练字,反而取了笔墨回房中。
抬脚进了内室,有一股淡淡的寒兰香穿入鼻间,使人不觉心旷神怡。
目光在房中搜寻了一刻,便定在了桌边的那道身影之上。
但见她坐在椅上,却是趴在桌边的。
他放轻了脚步来到她身旁。
方才见她如此,本就疑心她是睡着了,走近了瞧,果然见她歪着脑袋枕在一条胳膊上,双眼闭的十分‘安逸’。
他已有些日子未见她睡得这般熟了。
接连多日,夜间醒来,甚至见她睡时的眉头都是微微皱着的。
而再看她手边的纸笔,只见纸上密密麻麻地一行挨着一行,全然不是在练字的模样。
他将纸掂了起来细看。
“……”和珅摇头无声失笑。
这上头写的一件件、一条条,竟都是他同她说过的有关接下来的策划与预测,甚至还有一些随口之言。
她这是恐自己记岔或是记漏了,会影响了他的布局?
可这写着写着便睡着了的大意模样,就不怕这纸上的内容泄露出去么?
和珅自顾在心里玩笑了一句,却是十分心疼她这连日来的不得放松。
他满眼宠溺地将人从椅上打横抱起,缓缓来到床边。
而即便他的动作已经极尽小心,却还是在即将将人完全放下之际,惊醒了她。
她迷迷糊糊地转醒,见是他,就声音沙沙地道了句:“爷回来了……”
和珅笑着“嗯”了一句,将右手手臂自她脑后抽了出来。
550 怪事
她这才反应过来她先前是在桌边不慎睡着了,顿时清醒了大半,紧张地问:“手臂上的伤还没好全,怎能抱我?”
将她喊醒便是了,逞什么能啊。
和珅握住了她要卷起他衣袖察看伤势的手,温声道:“无妨。”
另一只手扯过锦被,覆在了她的身上。
醒了神的冯霁雯却坐了起来,看着他问道:“爷还未用晚饭罢?”
见她前一句在担心他手臂上的伤势,后一句又问及他的温饱,望着眼前人,和珅只觉得心下被暖的十分熨帖,眉眼间不觉又多了几分令人失神的温柔,看着她道:“厨房已在备饭了,你且先安心歇下。”
冯霁雯却吞回了一个到嘴边的哈欠,摇着头道:“不急着睡,我还有一件事要跟爷说呢。”
“哦?”
“今日那彦成派阿六寻到刘全儿,给我传了个不知从何处听来的口信儿。”
听着是她那个对她存有‘觊觎之心’、还曾为将她从自己身边拐走而布了一通堪称周密的局、差点儿就把人给哄到江南去了的远亲表哥,和珅不觉就带了一丝醋意在其中:“是有何事?”
冯霁雯满心正经,也没留意到他的个人情绪,自顾自往下说道:“不知他是从哪个时常出入烟花地的友人口中听来的小道消息,说是什么竞芳楼里的一位姑娘有了身孕,五六日前被楼里的妈妈给打发了出去——”
有了前面的话,和珅心知这必当不会是无意义之事,便留了神细想,而稍一品,就觉出了异样来。
“何故要赶出去?”
做这等营生的,手里头的姑娘便是摇钱树,即便真出了什么差池,有了身孕,也该是悄无声息地去小留大的才是,果真如这般动辄便将人打发了,且不说生意做是不做了,单说打发出去之后的麻烦也是无穷尽的,于楼里的名声而言无疑是极坏的。
“这姑娘肚子里的孩子听说已有五六月之久,已是瞒不住了,这个月数真再擅动,稍有不慎,想来闹出人命也是有可能的。”冯霁雯说着。
和珅眯了眯眼睛。
因此闹出人命?
青|楼里的老鸨可没几个有这等心怀善念的顾虑。
所以这姑娘之所以会被打发出去,依他看,十有八九只怕是因为肚子里的孩子不一般。
然而在这京城之内,真若是在乎颜面的权贵之流,也绝是容不下这样不明不白的骨血的。
专做这门生意的老鸨不会不知道。
所以这个“不一般”,想来是真的“不一般”。
“爷不妨猜一猜是谁的。”见他眼底神情在流转着,冯霁雯眨了眨眼睛,问道。
和珅看着她,缓缓吐出三个字来。
“于齐贤。”他语气平淡而笃定。
他这般快就给了答案,且还真叫他给答对了,冯霁雯不由有些惊愕地问:“爷如何猜到的?”
“原本还须细想一想,可夫人一脸‘邀功’的模样,只差没直接将答案写在上面了。”和珅笑着打趣。
冯霁雯心下略有些挫败,旋即又听他补充道:“留不得又不敢动,拿着筛子在这京城里抖一抖,漏来漏去,最后也只剩下一个于家了。”
于家的香火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