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章 放下烦忧盘膝坐,一切尽在不言中
    入道之初,放下杂思、杂念、欲念,归复于婴儿,这是一,求的是内在的干净,要把道显出来;虚其心,实其腹是二,要的是一种如在高山之上,鸟瞰大千,一览众山之小,万物纳于心胸的胸襟、气度、包容。

    此二者,分别是一个“清”字,一个“虚”字!

    得了清虚,便能坐下,静来。

    这一个“静”——

    求不得。

    早起出门,沿着水雾缭绕,清冷的山路随意的步行一段,看那云雾之中开阔的原野,起起伏伏的,如水波一样的小丘,以及小丘顶上高高架起的风力发电机如同娴静的美人,轻轻的摇曳自己的翅膀,一派的慵懒。通信基站的架子、电线的铁塔彼此勾连,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种空旷——

    此情、此景。天地开阔,于东南西北而可见天之涯,尽头的地平线围了一圈,像是一个“一”字首尾相衔。

    目睹这样的景色,风尘的心也自然而然的变得安静、安详。

    已经有些枯黄的野草密密麻麻,趴在地上,上面挂着露水,很湿也很冷。在草地上走几步,鞋子都从外到内湿透了,脚下更是感觉到一阵冰凉。风尘在一座小丘的顶端停步,举目远眺。

    远处因渲染了一层薄雾而显得泛白的田野、山坡,看着很是舒服。或许剧组来这里拍摄一些天宫仙境的画面,都不需要特效——只是在这里一站,就是了。

    他心道“这里虽然没有华山的那种险峻,也没有风景区那种鬼斧神工,但那种安详、安然,且更胜一筹……五色五音,五味五气,外在的一切都可以映照在一个人的心中,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心情、精神。古时那些贤能,能够做到存天理、灭人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真是非凡俗的……”

    什么“天理”和“人欲”,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非是真的试着去做,便不能理解其中的博大精深和高度——

    落在书本中,这不过就是一句话,轻飘飘的不见分量。

    真的去做,却重有千斤,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的分量。

    待旭日高起,风尘才是回返。

    撒了一些谷子,切了一些菜,喂鸡喂兔,忙过之后也该是做中午,又做了一份寡淡的素面,稍微加了一些盐巴,味道、口味都不很好,却能管饱。要去自己的欲念,重口味、美味、恶味的食物自是不行的。口腹之欲也是一种欲,和其他的欲望无所分别。食物不可能没有任何味道,便是清水也是有味道的,于是便尽量的清寡,只是不缺了营养就好……下午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拿着一本《道德经》去读。也不贪多,一个下午,他只是看了“道可道,非恒道”一章,慢慢的咂摸、品位,翌日的下午,便按图索骥,寻到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一句。

    这一本《道德经》是一本有年头的线装书,里面的字是手写的毛笔小楷,已经加了句读,这一句却和主流的经书不一样,不过句读之外,却没有释义。而这一篇,却足足让他咂摸了一个多星期……

    不是咂摸的懂了,而是对这句话,隐隐约约有了那么一点感觉了,然后才是继续往下面读。

    又是讲“希”“夷”的一篇。

    ……

    致虚极、守静笃……

    孔德之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渐读下去,风尘便发现这些相关的东西,竟然都有不同的句读。这一些他一路寻找答案,翻出来的篇章,句读的符号都是“x”,其他一些经文,有的是“○”有的则是一个短横,明显不是“一”字,短出来足有一半……怀揣着满心的不解,风尘去找了四老汉。老汉正坐在炕上,用一副扑克牌算卦。

    扑克牌不是一种传统的算卦工具,但算卦真的又不局限于工具,扑克牌能算,桥牌、麻将、骰子、硬币乃至于是钞票、纸条、牙签……这些都可以用来算。

    这不过是老人多年以来习惯的一种游戏。

    大小王被分了出去。

    五十二张牌,铺在炕上,充满了一种神秘。

    风尘进来,只是安静的等着……

    算完卦,四老汉叠好了扑克牌,让风尘上炕坐。风尘问“四爷爷你刚在算什么?”四老汉咧嘴道“木甚,瞎算的。”

    “四爷爷,你这书里的这几个符号是什么意思?”风尘将《道德经》拿出来,将其中的x、○、三个符号指给四老汉看。四老汉从窗台上摸了烟枪,美滋滋的压了一锅烟丝点燃,吸的亮起一片红斑,说“这《道德经》顺序是乱的,这三个符号,x代表的,就是一个五字,本来应该是像是拉直了线的8,我省了笔。那个○就是圆满的意思,最后一个小横道,就是一以贯之的意思……”

    “这有甚说道了?”

    “《道德经》其实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道,第二部分是德,第三部分是经。道是甚?你该知道,自然就知道了,说不清楚。能说一些,但总是片面的。这个重点,还是身体力行……”

    “意思是告诉了人片面的认识,人的想法就会被局限住。认识了片面的道的含义,就无法再接触到更广阔的本意?”

    “是了嘛,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你不是已经懂了?”

    风尘本有疑惑,感觉自己不曾明白。

    可四老汉说他已经懂了。

    四老汉说“你这个小哥儿就是灵,从小就灵,要不上大学了……我一直到了六十来岁才看懂这些东西,你这才看了几天,就懂了。”老汉的话并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有些人看了一辈子都不曾懂,很多人更是被局限于某一人的认知中,如在迷宫,转来转去,都得不到一个明白。风尘的手无意识的把玩着四老汉那一副已经变得绵软了的扑克牌,说“可我怎么感觉自己还不明白呢?”

    “甚是明白了?甚又是不明白?是你看了别人的解释,感觉自己和别人想的一样就是明白了?还是一个儿(自己)以为一个儿明白了,就明白了?”

    四老汉问了一句,又自问自答

    “咱们国家历史悠久,从古到今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厚古薄今。历来那些有本事的人,即便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必须是要有圣贤之言作为依据的。这样一来,就有了一种独特的阐述思想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万经注我——孔孟如此,道法墨家,五行阴阳,莫不如是。就拿你来说,你当了博士了,要发表一种自己的观点,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有力量,你就可以从新解释道德经,解释四书五经。怎么解释都不为过,牵强一些没关系,能说通就行,经书中原本的意思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意思是什么!你要用这些经书的话来阐述你的思想,你要按照你的思想做注解。字还是那些字,但意思已经不是那个意思了。就譬如说是仁者爱人,现在的某些人为了宣传儒家,就将这个仁解释为仁慈,这对么?这不对,但可以这么说,这是那个人本身的观点。这也是万经注我的一个表现……所以啊,你看什么书,你看谁解释,实际上就是看的谁的观点。想要读出原来的观点,你就要放弃别人的观点。当然,想要读出你自己的观点来,这些书反倒不重要了……”

    这一番话中的见地,简直不像是一个乡下的老人,当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风尘琢磨了一番老人的话,问道“为什么这么说?那什么重要?”

    老人又吸了一口,喷出一些烟雾。

    道“你的认识,你的观念,来自于你的阅历。人这一辈子,从小到大,你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都是你阅历的一部分。前些天我看有人把易经和二进制扯在一起,还说计算机是根据这个发明的……”

    “……”

    请教了一阵,风尘就走了。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需要休息。那一本《道德经》风尘也没有贪多,只是先读了用x标记的十篇,也就是道篇。反复的读,反复的沉淀、思索、思考,整日整日的沉浸其中,心也在沉浸中逐渐忘我,一月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风尘身上的气质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少了一些浮躁、锐意,多出了一些说不出的淡然和出尘,那一种安宁,终究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这一日,他照顾好了鸡和兔子,也不想看书,便随意的进屋一坐。这一坐,竟然是心中没什么念头,就像是发呆一般,在一睁眼,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不知不觉,他已经放下了心中的尘埃,放下了俗世的烦扰,随便坐下来,人便处于静中。

    他的心灵已经平静如水。

    深深的吸一口气,空气清凉、沁人心脾。之前的不顺意,已经放下了,放下不是忘记,放下只是放下。隐约中,他已经模糊的触摸到了“道”的所在,恍兮惚兮,是那么的不真切,却又是那么的真实。天色渐夜了,他正了正身子,学着人打坐的模样重新做好,再次尝试,那种玄妙,却已经不在……刻意的去求,便是心中有了杂念、执念,这年头一动,又怎么能静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