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一章:师生之间的对话(求推荐票)
    “皇上,臣今天要讲的是《孟子梁惠王》。”

    文华殿内,张居正开始了给万历的日讲授课。他不是每次讲读都会来授课,他只负责主要的课程内容。平时都由其他讲官来讲授。

    “嗯?今天怎么张居正来授课了。《论语》还没有讲完呢,怎么今天讲《孟子》?”万历听到张居正今天的授课内容,就在心里犯嘀咕。

    “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名罃。本魏侯,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孟子在当时,以道自重,不见诸侯。适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乃是一个行道的机会,因往见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叟”是长老之称,如今称老先生一般。惠王一见孟子,尊称之说叟,你自邹至梁,不惮千里之远而来,有何计策,可以利益寡人之国乎?”

    这一篇《孟子见梁惠王》万历前世就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学过。但今天听到张居正的讲授,依然是觉得耳目一新。

    张居正的讲解,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更丰富。不仅把原文的字面意思讲授了,而且把文章中的人物背景,事件背景都讲解得十分清楚。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欲图国事,何必开口就说个利字?治国之道,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张居正讲授起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这是人君君国子民,立纲陈纪的大道理。舍此不言而言利,岂予千里见王之心哉!”

    万历此时觉得张居正这堂课好象是有目的的。张居正很善于利用授课的时机,从讲课的内容联系当时的朝政时局,向万历灌输自己的主张。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随着讲课的慢慢深入,万历已经明白了。张居正是想利用这一堂课的机会变着法的劝谏自己不要过于沉迷于取利之道。

    荣宝斋的事情刚刚过去,又出来了一个丽人坊。在荣宝斋的事情上,那些御史言管们被狠狠的打了一棍子。所以丽人坊的出现并没有起什么浪花。

    万历心里还奇怪,按理说胭脂水粉的店铺和从业人员比原来的水晶行业要多得多,影响面更大。怎么就没有那些正直的御史言官站出来为他们代言呢?难道是被打怕了?。

    后来还是宁安公主给万历解了疑惑。胭脂水粉这个行业,都是不成规模的小商家,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的小作坊。这一群商人才是真正无依无靠、地位低下的群体,会有谁去为他们代言呢?

    丽人坊之所以能快速的把原来的胭脂水粉铺收编成连锁店。除了加盟方案能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之外,他们更看重的是丽人坊这块金字招牌和宁安公主这尊大神以及背后的众多的外戚。这么粗,而且还闪着金光的大腿不赶紧抱稳了,那就是傻到家了。

    自从那些铺子挂上丽人坊的牌子,原来没事过来打秋风的地痞青皮、捞好处的衙门皂吏都不敢上门了。该缴纳的税费都由总店统一代扣代缴了,根本不用担心被衙门随意立名目乱收。那些老板只要一门心思做好经营赚钱就行了。

    万历一边听着张居正的课,一边抽空走神想了想最近发生的的这一系列事情。

    “张先生,刚刚你所讲的这一篇。朕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

    “如果按照孟子说的,一国之君王治理国家,不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对国家有利,而应该思考如何施仁义于天下。但是国若无利,那国何以存?”

    万历等张居正讲完,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想看看张居正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皇上,要理解孟子的话,就要考虑到孟子当时说这个话所处的时代。孟子此处所说的利是指君王的私利。”

    张居正在万历的教学上,一直主张不能死读书,不能光看书面之意。而是要充分了解那些圣人当时是在什么环境以及情况下才说那样的话。

    万历觉得张居正在前一个问题上的解释已经和那些腐儒的解释有一些区别,但是好象感觉还有一些隐藏的话并没有说出来。

    于是万历就让其他在文华殿里的讲官都退走,只留下了张居正和自己的随侍宦官。

    “朕明白先生的心意,今天帮朕讲解孟子的这一章,是想规劝朕不要沉迷于逐私利,不知可对?”

    “皇上,这的确是臣的一片苦心。”

    张居正很坦诚的答到,他的确是不希望看到万历对钱财一道过份的追求。

    “荣宝斋的事,之前已经和先生说过了。先生应该指的是丽人坊吧?”万历接着问道。

    “臣的确是不明白,丽人坊所造之物都是妇人闺阁所用之物,这于国于民有什么益处。另外还有那些勋贵们在积极筹措什么水泥厂”

    万历并没有直接回答张居正的问题,而是反问张居正。

    “朕想问问先生,大明立国以来,田亩正税最高是多少?”

    “皇上,据臣所知是三千九百多万石,那是在永乐年间。”

    ”那现在全国的税粮定额的总额是多少?”

    “二千六百多万石。”

    张居正作为首辅,对于这些数据还是清楚的。但他也奇怪,今天万历为什么会问这些数据。

    ”据朕所知,现在大明的人口比永乐年间增长了近三倍,官员也增长了近五倍。现在只有这么多的税收,那够用吗?能让大明民富国强吗?”

    “先生推行考成法,就是把拖欠的税粮收上来。这能解一时之急,但如果拖欠的税粮收清了,以后定额的税粮只有那么多。大明的人口越来越多,国家的开支也会越来越大,到时候钱从哪里来?”

    万历的这几个问题让张居正沉默了,他不会想不到这些问题,只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提出用加税的办法来增收?那是自己找死。如果不能加税,那钱从哪里来呢?

    税粮之所以从永乐年间的三千九百多万石降到了现在的二千六百多万石就是在正德年间顶不住江南地区的舆论压力,调整了税粮定额,而且每年的税粮根本没办法足额收取。

    张居正推行的改革,实际并没有从根子上解决大明财政的问题,是不彻底的。

    “大明想要民富国强,无非开源与节流并举。节流的事,先生已经在操劳。那开源的事交给谁去做呢?”

    “先生放心,朕每天吃喝上花费的银子也不过十两。朕能用多少银子?赚的那些银子,都会用到该用的地方去的。”

    ”皇上,您的意思是?”

    “荣宝斋纳税了多少先生已经知道了吧?丽人坊的纳税应该不会比荣宝斋差多少。”

    ”至于水泥厂同样会足额纳税,而且水泥这东西是有大用处的。有了水泥之后,以后工程营建木料、石料的成本可以降一半。边墙修建的费用也可以省一半。”

    张居正这时呆了,他先是被丽人坊将来也要足额纳税,而且纳税总量将不会低于荣宝斋给震惊。

    但最让张居正动心的是水泥,他非常清楚现在工部在工程营建上面木料、石料的花费有多大。如果成本能省一半。

    从工商业下手为国增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原有的工商业都很零散,征收难度也大。现在外戚勋贵能主动纳税,那以后。

    “皇上,如果水泥有这么大的用处,那么是否可以官办一家?”

    张居正听说水泥有如此大的用场,想到让工部也办一家。

    ”张先生,前几日,有一份请求裁撤遵化铁厂的奏疏您还记得吗?”

    “官办的遵化铁厂,年产铁二十多万斤,市价折银只有二千多两。但是调用民夫、官军等的年花费超过万两。如果水泥也官办办厂,会不会是另一个遵化铁厂?到时候造出来的水泥用起来会不会比木料和石料还贵?”

    此时张居正无言以对了,那份奏折是他亲自票拟的同意裁撤的处理意见。

    “张生先,那些外戚勋贵们,也该为国出点力了,开源的事情就让他们先去办吧。朝庭每年都有税收入库,又不用投资担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官办国有,万历才信不过,官办如果不亏掉底裤才怪。现在水泥厂都是采用了股份制那套方法来筹资的,未来将会按照现代企业那套制度来运营。

    于是一场对话下来。万历和张居正达成了某种默契,朝政上的事情你放手去干,我支持你。

    兴办一些工厂的事情让那些外戚勋贵们去办。只要不违反国家法纪、没有害民残民之事,有足额的税收入库,张居正就保持沉默不主动反对。

    s新书期急需推荐票支持,各位看书的读者大大,请把你们手中的推荐票砸向我吧。书友群(6770403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