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9页
    林子轩倒不羡慕韩三平,每个人有各自的道路,他不适合在体制内发展,那种向上钻营,勾心斗角,想想就觉得心累。
    虽然这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但能生活的自在一些总是好的。
    冯小刚在徐帆的老家办了一场婚礼,住了半个月就回到了京城。
    他新片的筹备工作要尽快展开,现在已经三月份了,要赶上今年的贺岁档就不能耽搁。
    《大腕的葬礼》这部戏前期投资三千万,后期一千万的宣传费用,总投资接近四千万。
    通过广告招商集资了四千万,不过这个资金厂商不会一次付清,而是分批支付。
    那些大集团和大企业不是傻子,仅凭着冯小刚和葛优的招牌还不能让他们完全放心,他们要看到实际的宣传效果才会安心。
    所以,在电影开拍之前只会支付定金。
    影片拍摄完成后,植入广告达到他们的要求才会支付余款。
    如果冯小刚拍了一部烂片,票房太差,观众不买账,他们不仅不会支付余款,还可能把好梦公司告上法庭。
    这些在合同中都有规定,广告植入的钱可不是白拿的。
    尤其这次还要和好莱坞合作,对冯小刚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
    《大腕的葬礼》这部电影和冯小刚前期的贺岁片有着不小的区别。
    前面三部贺岁片情节相当轻松,葛优扮演的小人物幽默风趣,还会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
    《大腕的葬礼》除了京味的调侃风格外,加入了更多社会热点问题和具有争议的话题。
    比如房地产热、娱乐炒作风气、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和互联网热潮等等。
    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内容和时尚元素浓缩到一起,用一种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已经不同于以往取悦观众,刻意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叙述方式。
    而是带有黑色幽默的一部片子,观众能从中感受到辛辣的讽刺和鞭挞。
    这算是一种转型,虽然转型的不太明显。
    冯小刚从早期的调侃转向了刻画现实的路子,这种转向能让北方和南方的观众都能接受他的电影,从而改变“北热南冷”的地域局限。
    毕竟电影想要在国内取得高票房,争取南方的观众相当重要。
    离开华影集团,林子轩和冯小刚聊起了新片的事情。
    《大腕的葬礼》中需要一位好莱坞演员,以影片的投资想要请一位好莱坞大牌明星显然不现实,三千万人民币相当于四百万美金,估计都不够明星的片酬。
    这位好莱坞演员的片酬最好控制在三十万美金以内,和葛优的片酬相差不多。
    不过三十万美金恐怕只能找好莱坞的底层演员。
    这件事是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在负责,芭芭拉在美国为电影选角。
    芭芭拉想把《大腕的葬礼》推广到北美地区,所以她想找一位在美国有影响力的电影演员,谈妥后会把演员的资料传过来。
    “我看还是别找什么明星了,太难伺候,找一个稍微有表演经验的演员就行,省得麻烦。”冯小刚提议道。
    这倒是实话,好莱坞明星要求太多,要住五星级酒店,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等等。
    林子轩想找那种以前红过,现在过气的好莱坞演员,最好在华国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五百零四章 战略伙伴
    对于《大腕的葬礼》在北美地区的上映前景,林子轩不抱任何期待。
    有了冯小刚和葛优,这部片子在国内或许会受到欢迎,在北美就只能看运气了。
    再说,北美的电影市场极为排外,其中美国电影占了百分之九十二,欧洲电影占了百分之六,其他国家的电影竞争剩下的百分之二。
    这些国家包括印度、日本、韩国,以及华国等等。
    就算华语电影能占到百分之二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何况,北美的院线发行本身就竞争激烈,市场空间狭窄,华语电影更是小众中的小众。
    在北美观众看来,凡是非英语国家的电影都是艺术电影,不应该在主流院线上映,他们对非英语国家的影片没什么兴趣。
    这和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国内观众对国产电影没有兴趣,对好莱坞大片却趋之若鹜。
    《泰坦尼克号》去年的票房成绩占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四分之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国内的电影市场发展很快,在林子轩看来,像冯小刚拍的这类娱乐片,与其幻想着在北美赚钱,不如在国内市场迅速掘金。
    这次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更多的是积累海外发行的经验,为以后做准备。
    不能说这部片子在海外要赔钱,咱们就不做了,该尝试还是要尝试,不然永远没有机会。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说是把影片推广到北美地区的院线,实际上根本进入不了北美的主流院线,只能在华人社区的电影院上映。
    甚至是直接进入录像带和影碟市场。
    芭芭拉这么做同样是一种尝试,看看冯小刚的影片在北美电影市场的反应。
    根据市场调查来判断冯小刚的商业价值,值不值的继续投资。
    这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在亚洲的一种发展策略,他们在亚洲各个国家寻找有潜力的电影人,把这些人的作品推向北美电影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