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6页
    这是面试,面试成功才能获得扶助基金。
    林晓玲心里清楚,这些剧本里绝大多数都没有机会拿到投资。
    由于和电影学院合作,五个名额中会分给电影学院两个,剩下三个从这些剧本中选出,几率太低。
    正因为如此,她才更为慎重,要保证把基金给那些真正想拍片子的导演。
    对那些没有诚意,胡编乱造的剧本,她会把导演列入黑名单。
    林晓玲发现了两个不错的本子。
    一个是讲煤矿上诈骗杀人的故事,是根据现实中的案例进行的改编,读起来令人震撼,是个好剧本。
    第二个讲的是京城养狗的故事,一条没有办狗证的狗被公安人员抓走了,狗主人到处托人想把自家的狗给弄出来。
    家里的小侄女前几天刚养了一条狗,林晓玲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
    让她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本子的导演在拍摄计划中特别注明了一条,他希望葛优能出演电影的主角。
    葛优是国内顶尖的演员,两百万只够葛优一个人的片酬。
    林晓玲没有因为这条特殊的要求放弃这个剧本。
    她想和这两位导演见见面,听听他们的想法。
    第六百一十二章 有意思
    好梦公司对青年导演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
    可以是刚毕业的学生,也指刚入行的新人,或者有过拍片经验,却还没有成名的导演,都在扶助的范围。
    不是说非要三十岁以下才行,也不需要导演系科班出身。
    只要有个好本子,打算从事导演这份职业,就有申请的资格。
    这个基金的重点在于挖掘和帮助青年导演,让他们走出第一步,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所以在剧本的选择上更看重创意,也就是这个故事有没有意思。
    “有意思”是指能不能给观众带来思考,能不能丰富国产电影的类型,能不能打破一点东西,不走从前的老路。
    在西方,有种类型的电影叫做先锋派电影。
    它的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强调纯视觉性,探索电影的可能性。
    林子轩并不鼓励青年导演走这种路子,但国内的影视圈缺少那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拍出来的电影大多没什么意思。
    青年导演要大胆一些,不能被传统的电影理念捆绑住手脚。
    比如田状状,他当年以拍摄实验电影出名,在电影审查的时候审查委员会的委们员表示根本看不懂他的影片。
    只有真正的探索了才能知道边界在哪儿,才能明白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否则只能永远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成为井底之蛙。
    青年导演的第一个剧本往往是他们真心想拍的内容,下了功夫,可能显得粗糙,不够成熟,但应该会很有意思。
    等到他们成名后,被名气和资本束缚,恐怕就没有勇气再尝试创新了。
    第一位和林晓玲见面的导演叫做李洋。
    李洋已年过四十,和“青年”不怎么沾边,他先是在京城广播学院电视系导演专业学习,后来前往德国学习戏剧和导演。
    他在德国给当地的电视台拍过三部纪录片,反响一般。
    回到国内后,李洋想要拍电影,但在电影圈,他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没有关系。
    而且,他想拍的题材较为敏感,很少有人愿意投资。
    他写的剧本叫做《盲井》,讲了两个在矿区的闲人依靠害人赚钱的故事。
    他们把打工者骗到矿区打工,然后在井下害死打工者,制造事故假象,再装作打工者的亲属向矿主索要赔偿。
    这个故事有原型,真实的发生过,是九八年的一桩大案。
    华国实行私人承包制度后,在产煤大省涌现出了一批煤老板,他们向当地政府承包小煤窑,雇佣打工者下井挖煤。
    由于是私人煤窑,安全措施不到位,容易发生矿难。
    一旦矿井里死了人,都是私了,不会惊动派出所,一条人命也就十几万块钱。
    这种现象在国内相当普遍,当地官员和煤老板勾结,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盲井》正是以私人煤窑为背景,讲了一个谋财害命的故事。
    像这种题材的电影即便拍出来也公映不了,自然没人愿意投资。
    “你拍这个片子是打算参加国外的电影节吧?”林晓玲直接问道。
    这个问题略显尴尬,导演可以说我这是为了艺术,或者我被这个事情震撼了,一定要拍出来给大家看看。
    如果说是为了拿奖,给人感觉过于虚荣。
    第六代导演大多是拍摄边缘题材的影片,参加国外的电影节,获得奖项。
    这是一条被证明了的能够成功的道路。
    当年张艺谋那帮第五代导演就是这么过来的,在这一点上,第五代和第六代没有区别,只有在国外获奖才能在国内受到重视。
    林晓玲对国内电影人的心态颇为了解,她也有过这种想法。
    这是电影圈的常态,国外的奖项含金量就高,国内的就不行,大家都想着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拿奖。
    这和国内电影行业的状况,以及自信心有关。
    美国的演员想拿奥斯卡奖,他们不会想跑到华国拿一个奖项,只有等到华国的电影产业超过美国,才会被别人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