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三司在多番追查之下,仍是查到那只是澜王对外使出的障眼法,实际上,银子就是被澜王给吞下了。
再者,户部左侍郎本就是澜王派系之人,既然那二十万两赈灾义银是户部左侍郎想法子从户部弄出去的。
那么,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与澜王脱不了干系。
账本只是使得澜王偷盗赈灾义银这项罪名能够罪证确凿而已。
三司查到了足矣给澜王治罪的罪证,文武百官们都是惯会拜高踩低,望风而动之人。
太子、肃王、宇王等派系在这个时候,都是合力踩澜王的。
所以,澜王被定罪,已经是大势所趋。
圣康帝被朝臣们进谏,逼得将澜王打入了天牢。
肃王未免夜长梦多,也要阻止澜王反扑,早早就安排了人在天牢里加害澜王,还做成了澜王畏罪自杀的假象。
就这般,澜王被肃王扳倒了。
至于那二十万两赈灾义银,也因为澜王一死,而无从追查其下落。
事情发展到此,都在肃王的掌控之中。
他自己贪了那二十万两赈灾义银,却栽赃嫁祸给澜王,还因此扳倒了澜王。
一举两得!
就在肃王喜不自胜,准备悄悄地在王府里庆贺一番的时候,另一本账本莫名地凭空出现了!
这是户部尚书亲笔书写的账本,上面也详细地记录着二十万两赈灾义银的来处和去处。
来处自然与先前那本好似户部左侍郎书写的账本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去处,却是不同。
这本账本的去处,写的都是肃王的名字。
先前的账本还弯弯绕绕了好大一圈,才与澜王挂上钩。
这一本账本,却是直白地标注着肃王的名字。
诡异可疑得很。
一时间,东临国朝野再次震动!
虽然事出突然,且极为诡异。
但是,太子派系和宇王派系都察觉到了这是一个扳倒肃王的绝佳机会,故而不遗余力地打压。
于是,肃王在最高兴的那一刻,被三司的人请去了天牢做客。
风水轮流转,肃王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如何会成为阶下囚。
同样是罪证确凿,肃王被定罪,也是毫无悬念的。
只是,先前澜王被毁于一个账本,如今又出现了另一个罪指肃王的账本。
明眼人都瞧得出这其中绝对有猫腻。
是以,三司审查肃王的时候,比之先前,更为细致认真了。
加之有太子派系和宇王派系的人出力,让三司的人对肃王动刑。
一般情况下,没有皇帝的准许,就算皇嗣被怀疑是犯了重罪,也是不准对皇嗣动刑的。
只是,圣康帝是东临国的傀儡皇帝,没有人真正听他的。
而肃王在极刑之下,终是招供了。
肃王招供了自己陷害澜王的种种,也招供了自己贪下二十万两赈灾义银之事。
故而,赈灾义银不翼而飞之事,这才真相大白。
只是,澜王已经被冤死,其阵营的势力也被蚕食,再无力挽回。
而三司的人前去肃王招供之处寻找那二十万两赈灾义银的时候,却没有找到。
三司的人以为是肃王说谎,故意拖延时间,回去又对肃王严刑拷打了一番。
肃王忍受不住极刑,就将自己的敛财之所给交待了。
三司的人在那里找到了比二十万两多数倍的财宝。
最后,二十万两的赈灾义银,归还户部。
至于肃王其余的金银财宝,就是被太子派系和宇王派系的人给瓜分了。
肃王也惨死在天牢。
两位王爷接连身死,而各自派系的官员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很多人被革职治罪。
太子派系和宇王派系则是坐收渔翁之利,将澜王与肃王二人的势力与钱财瓜分了。
东临国的朝堂,因此经历了一次大换血。
朝堂风云,瞬息万变。
短短的几日功夫,荣辱兴衰交替上演,浮浮沉沉……
***
又是三日,当赈灾义银不翼而飞再失而复得之事尘埃落定,新上任的户部尚书亲自带人将二十万两赈灾义银送往东境。
风云兮站在浮生甜坞的门口,看着一队车马运载着沉甸甸的大木箱经过,心中甚是安慰。
她终是为自家爹爹和娘亲,守住了后方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第二个账本的出现,就是风云兮和浮光为之。
那个深受肃王信任的户部尚书,为了他日不被肃王弃用而灭口,就保留了足可以与肃王谈判的证据,也就是他亲笔誊写的账本。
风云兮和浮光找到这般能够置肃王于死地的证据,自然是要好好利用的。
也只有扳倒了肃王,才能夺回赈灾义银。
并且,风云兮还坑了肃王一回。
浮光的手下找到了肃王藏那二十万两赈灾义银之所,风云兮灵机一动,就让人悄悄地将这一笔银子运走。
如此,三司的人找过去,自然找不到一分一毫的银子。
而赈灾义银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还牵连两位王爷,若是最后还是找不到银子,不仅风氏皇族脸上无关,也还可能引得老百姓不满而暴动。
所以,为了稳住局势,各方势力这个时候也会是通力合作,就算是东拼西凑,也得凑足了这二十万两银子,以堵住悠悠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