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此背景下,吕蒙正开始了第三任主政期,前后有两年多时间。不用说,从事内部各项建设,他得心应手,但解决边防困境就力不从心。好在局势尚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年轻天子又是自幼深受儒家文化培育的君王,素来不好动武用兵。因而,君臣相持着支撑偌大的江山。
吕丞相到底是个明白人,眼看国家面临无穷的边患,自己乏善可陈,一筹莫展,加之年岁渐高身体多病,遂萌生了退意。到咸平六年(1003)九月间,他已连续七次上表请辞,天子只得恩准,特授予太子太师官衔,并赐封莱国公。他就此卸下千钧重负,赋闲于京城。
翌年,也就是景德元年(1004),是宋朝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年闰九月间,辽朝专政的国母萧太后带着辽圣宗挥师二十万大举南下,双方上演了一场生死大决战。吕蒙正真是有先见之明,他的先期让位于公于私都恰到好处,既为一代豪杰寇准的出山铺平了道路,也使自己避免了难堪的境地。
同年七月末,宰相李沆病死任上。八月初,参知政事毕士安、三司使寇准被任命为丞相。新班子新气象,尤其是刚毅果决的寇相公敢作敢为,迅速做出了迎战的准备。于是,随后宋军的抗击和天子的亲征打破了契丹人入主中原的梦想,最终双方休战妥协,订立澶渊之盟。这一结果,倒是吻合了化干戈为玉帛的说法。
这一年,吕蒙正在家中密切关注着庙堂的变化和战场的形势,为最后的结局感到欣慰,对寇准的表现更为钦佩,确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云于一时。他是个知足的人,该享有的都已享有,该领略的也都经历,是到了彻底引退之时。
来年春天,吕蒙正上表天子,恳请返乡养老。真宗理解花甲之年老臣的心意,遂予以恩准,并特意安排其两个儿子搀扶着父亲入宫觐见。君臣见面时,老相公表态对议和充分支持,认为属古今上策,天子深感慰藉,当即口谕升迁其两子官职。
返回洛阳城后,晚年的吕蒙正过着轻松优游、儿孙绕膝的日子。他先后娶妻两位,前妻宋氏封广平县君,不过早死,续弦薛氏封谯国夫人。他共有十子,皆为朝廷命官;女儿六人,也都嫁于官户,其中二女婿赵安仁、四女婿丁度官至参知政事。他还有二十五个孙子、三十一个曾孙。就此观之,真是多子多福,满门富贵,完全符合古人福禄双全的成功标准。
他还一直受到朝廷的关怀,爵位一再提升,先后改封徐国公、许国公。天子在巡幸途经西京时,两次驾临其家,赏赐不菲。老丞相一贯气量大,当真宗关切地询问他哪个儿子堪当大用时,他却仅推荐更具才干的侄子吕夷简,由此同门晚辈得到天子的器重,日后官居宰相。他又好奖掖后进,一位门客之子读书无门,他便安排其与自己的儿孙一起就读,这位寒门子弟就是以后历仕仁宗、英宗和神宗的三朝宰相富弼,这都是后话。
大中祥符四年(1011)四月,吕蒙正寿终正寝,享年68岁。按照惯例,朝廷予以追封抚恤,赠予中书令的显赫官衔,礼官们会商后奏请给予文穆的谥号,故后世称为吕文穆。
观吕蒙正其人一生,可圈可点之处不少,诸如少年时就甘于清贫,苦心读书,志存高远;入仕后为人老成持重,处理上下关系妥当,又能把握分寸对待权势诱惑,知所进退,遂以厚重赢得不小的名声。但最引人注意的一点,还在于一介寒儒仅凭读书科举出身,而终究执掌国政的事实。这确是宋代崇文风尚的一个写照,也是当世文人成功的一个缩影,正如他自己的一首诗所云:昔为儒生谒贡闱,今为宰相出黄扉。两朝鸳鹭醉时别,万里烟霄达了归。羽客渐垂新鹤发,故人犹着旧麻衣。洛阳漫说多才子,从昔遭逢似我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感怀。吕蒙正算不上是万古流芳类的人杰,不过其洒脱的为官之道却值得后人体察玩味。
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到中国古代的官场,过来人常谈难得糊涂,尤其是清代名士郑板桥好此名言,且书写成条幅,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其实,此糊涂并非真是彼稀里糊涂,骨子里透着的是些许圆滑、超脱和许多无奈。面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纷,确非一言两语能够厘清,也非快刀斩乱麻可以解决,老到者便体悟出其间难处,发出如此感叹。不过,虽说游戏潜规则令不少人为难,但高明者却自有办法拿捏应对,该出手时还得出手,岂能一味糊涂!宋初的名相吕端就因此载之史册,为后世所传颂。
一
吕端能以糊涂而主政并扬名,还得先从其身世说起。
吕端,字易直,生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家乡乃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祖上为唐末五代时官宦之家。祖父吕兖应是读书人,曾任横海军节度判官,后因受到节度使叛乱牵连,举族遭到杀戮,唯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逃脱,这便是吕端的父亲吕琦。吕琦幼年遭此灭门之灾,却并未自怜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到后晋时官居兵部侍郎,终于重振家门。如此家庭环境背景,必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亲一定多次讲述过祖父和家族的凄惨悲剧,这使吕端自小就明白了命运无常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见惯了世间百态,从而养成性情恬淡的特性。成年的吕端长得身材高挑,仪容俊朗,胸怀更是豁达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