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9页
    贾代善与小花精都知道,这不是冲着荣府,而是冲着太子。
    想借着荣府跟太子缓和关系。这些人家在废太子后不是支持大皇子就是支持三皇子,没想到四皇子摘了果子。
    贾代善给小花精的策略就是,这些人家由他作为故交应酬。小花精只管置之不理。
    然后,荣府年前的访客就分成三拨。
    一拨是荣府从前的亲朋故旧。
    一拨是奔小花精面子来的京都清贵与宗亲。
    图的是与太子府未来贵人混个脸熟,将来有事方便诉求。
    一拨是废太子之后跟荣府分道扬镳的宗亲勋贵吃回头草。
    这一拨都归贾代善应酬。
    会面地点就是栊翠观。
    栊翠观有一个好处,这个牌匾是嘉和帝御笔。
    这表示什么呢?
    陛下让贾代善修心养性。
    故而,他可以借机推掉所有宾客有关朝局的请诉,只跟老朋友大谈特谈‘庄生梦蝴蝶’。
    小花精除了接待这些因为太子府儿巴结上来的女眷,大多数则是接见亲戚家本家的女眷。
    大家分头忙碌,不亦乐乎。
    小年的时候,贾代善终于理清楚了。
    王氏为何知道张家请托小花精于宫中斡旋之事。
    贾代善虽然对荣府把控的比较严。
    但是,他漏掉了两个人。
    一个是水韫,一个是杜晴。
    或者说,他觉得和两个孙媳妇吧,暂时不会给他惹乱子。
    谁知道就出了事了。
    这也是因张氏出手大方,给小花精添妆。
    王氏想知道张氏这般傻大方的出手因何而起。
    张氏对于大房的把控还是比较严厉。
    再者,她是因为贾琏受益,再不会把这种家族秘密宣之于口。
    眼下来说,水韫与杜晴还没有真正进入荣府的权利中枢。
    像是家里贾代善贾瑚贾珠贾瑗修仙的事情,不会让水氏与杜晴知道。
    除非她们在荣府生了根,就像是张氏王氏,儿女跟荣府的利益纠结,无法分清楚的时候,她们才有资格掌握荣府的秘密。
    像是王氏,若非她的子女人人都有修仙的资质,贾代善不会允许她知道这个秘密。
    其实,贾代善早就同意向王氏渗透这个消息。
    但是,小花精不大相信母亲的向心力。
    因为王氏总是把王家的利益凌驾于贾氏之上。
    虽然王氏不会损害贾珠小花精的利益。
    但是,遇上贾瑚贾赦贾代善的利益跟王氏有冲突,她会毫不客气的损伤姓贾的利益。
    起初,王氏并没有查到什么缘故。
    然后,水氏的奶娘因为王氏总是觉得大房沾了二房天大的光,心里有气。
    她因为心疼自家的姑娘出手了。
    她故意设计,让两个小丫头说闲话,把大房没有沾光,而是张氏的娘家姑娘沾光的事情,透露给王氏的丫头。
    王氏这才插手,想要沾光。
    贾代善没有亲自处理,而是把证据交给贾瑚。
    水氏生了孩子尚未复原,眼下还在休养。
    贾瑚处置奶娘没有惊动水氏,直接把水氏的奶奶宋嬷嬷打了二十嘴巴子。
    两个说嘴的丫头,不仅掌嘴二十,还仗责二十大板。
    当时一张脸就毁了。
    若非贾代善不许出人命,两个丫头就是死路一条。
    如今只是毁容,已经很仁慈了。
    贾瑚不仅打了奶娘一家,还把他们一家人革除了差事,撵出荣府,赶去了城外水氏的庄子上暂时安置。
    并且警告他们,胆敢回府或插手荣府庶务,便会把他们退回水家去。
    贾瑚觉得水氏奶娘就是搅家精。
    他不干涉水氏照顾她的奶奶。但是,不许奶娘再进荣府了。
    宋家在水家树大更深,若是被荣府灰溜溜赶回去,他们一大家子就颜面扫地,无处安身了。
    贾瑚不仅发配了宋嬷嬷,还亲自带着礼物去了镇国公府,向自己的岳父亲自解释了宋嬷嬷为何被赶出了荣府:宋嬷嬷对自己的母亲不敬,并挑唆荣府两房的关系。
    水家亲自审查了宋奶娘,知道女婿没有瞎掰:宋嬷嬷这等奴婢,就是恶奴搅家精。
    水家虽然觉得女婿有点不给女儿留情面,也很厌恶宋老婆子。
    他们让奶娘陪嫁,是为了给水氏添加助力,帮助水氏在荣府站稳脚跟。
    没想到不仅不是助力,反而是拖累。
    水氏父母为了两家过个好年,只说暂时借用奶娘一家,免得水氏闹起来,伤了两家的颜面。
    水氏的母亲还责令水家带过来的奴婢,谁敢在奶奶面前嚼舌,惹得奶奶调皮,全家发卖。
    其实,若非这个宋婆子不是水氏的奶娘,贾瑚肯定要把她一家人发配黑山头伐木去了。
    京都勋贵处理犯错的奴婢,一般都是这调调。
    贾瑚的狠辣果决,让荣府户下人的精神,为之一肃。
    好长一段时间,府里仆人走路都垫着脚,恨不得把鞋子脱了,免得被人注意,再不敢三五成群讲小话了。
    见面都是拱手福身,礼仪谦谦。
    荣府人只知道水氏的奶娘饶舌,并不知她到底得罪了谁。
    这事儿在荣府没有公开,要给大少奶奶留面子。
    但是,小花精却告诉了母亲,祖父把柳家那一万银子的危害性,算到宋婆子头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