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66页
    贾瑚已经做到正三品,贾珠伴驾,贾琏领兵。
    荣府的姑爷还是封疆大吏。
    一家人已经可以开办一个小朝廷了。
    若是贾代善如今把西北大军变成贾家军,满朝文武还不被姓贾的压死?
    顾首辅一个眼色,礼部侍郎就跳出来了。
    文官一系这时候跳出来,觉得既然打了胜仗,就该乘胜追击。
    贾代善驻防大同,建议屯田修长城建卫所,就是贪生怕死,贻误军机。
    丁浩然懂得军事,对于贾代善奏请修筑长城,设立卫所的建议很以为然。
    文官一系这些年也横行的足够了。
    丁浩然也想增加一些武官的存在感。
    他冷笑怒斥:“边关先后死伤几万人,敌军我军的尸体遍地,天气炎热,若是不好好处理,只怕马上就是瘟疫时疫蔓延。
    陕西陕西河北都要受到影响,西北防御形同虚设。
    瓦刺若是再次扣边,岂不是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如此后果,谁敢担待?”
    瘟疫时疫的可怕,路人皆知。
    而鞑靼入侵往往就是乘着天灾人祸之时,让人防不胜防。
    文官不懂军事,张口胡咧咧:“五万大军每日消耗许多银钱,既然已经击败瓦刺主力,灭杀了瓦刺小王子,就该即刻班师回朝,何故要驻守大同?
    山西大同原本有卫所,何须朝廷再派遣兵马驻守?
    这不是耗费国库,替他荣府养兵马,重建贾家军?
    贾府想要拥兵自重吗?”
    贾政是个胆小之人,这时气得面色紫涨:“还请周大人慎言。我父念过古稀,原本早该颐养天年,却因为先皇陛下恩重如山,不得不领兵出征,解救我边关百姓于危难,岂有半点私心?”
    顾首辅这时候出列禀奏:“贾大人勿要气恼,大家不过就事议事,哪有半点说错?
    皇后娘娘难道不是出自贾府?荣国公难道不是手握重兵?
    须知,国公大人出京之时,可是讨要了节制陕甘宁夏山西四省的军政权利哟。”
    十三爷这时候言道:“顾大人,本王记得清楚,当初陛下叫大起,询问谁家领兵退敌,扑灭山西兵火。
    满朝文武个个噤若寒蝉。
    后来陛下点将,那时候顾大人为何不劝诫陛下,说外戚不能领兵?
    而今却来翻旧账,大人是觉得陛下用人不当?”
    顾首辅道:“荣亲王此言差矣,此一时彼一时。
    当初大同危急,自然以国事为重。
    陛下当机立断,乃是为了江山社稷。
    而今兵火熄灭,大将军却赖在山西不回朝,这不是拥兵自重是什么?”
    贾敬冷哼:“顾大人可知道瓦刺主力是多少?
    兵部斥候回禀是十万大军,打个折扣也有五万。
    而今不过歼灭一万,打残了五千。
    小王子死了,俺答却有三个嫡出的儿子,庶出的儿子无数个。
    瓦刺兵马可以说并未伤及根基。
    我军将士却长途跋涉,受伤生病的士兵也有不少,这时班师回朝,若被瓦刺追击伏击,岂不危矣?”
    贾敬其实很想质问:可记得当初嘉和帝御驾亲征,被瓦刺追击的事情吗?
    可惜,忠顺王谋逆,老忠顺王的功勋不好再提。
    第248章
    西北军事构建能否达成, 要看帝王的心意。
    帝王不仅要有此认知,还必须有魄力,才能够不受臣子左右, 坚持自己的决断。
    贾代善的做法很显然不符合乾元帝的初心。
    然而, 乾元帝不高兴的同时,也很明白, 贾代善这种做法才是长治久安的稳妥做法。
    乾元帝不想承认他错了。
    他若是同意贾代善奏请,恰恰就证明他这个君王错了。
    且别说, 乾元帝还真是嫉妒贾府人的聪明睿智。
    贾代善所奏之事,因为文武百官的分歧,也因为乾元帝的暧昧迟疑,久久不能决断。
    乾元帝跟史鼎商议, 能否撤掉部分兵马。
    史鼎却不同意:若撤掉岛屿上的驻军, 之前抗倭所做一切努力等于白费。
    可以预见, 只要撤兵, 倭寇马上就会卷土重来。
    水师只有占据这些岛屿,才能遏制倭寇的肆意横行。
    而今,山东闽浙沿海的兵马已经高达二十万。
    若不从沿海撤兵, 山西境内增加兵马不可能。
    朝廷根本养不起。
    这一刻, 乾元帝满心的憎恨, 恨自己无能,恨国库空虚, 更恨倭寇鞑子这些外敌。
    很显然, 沿海的大倭寇头目不歼灭, 沿海没有一日安定。
    想要彻底歼灭倭寇, 就要继续支持水师。
    西北与海疆战役不可能同时进行。
    海疆已经坚持了许多年, 成功就在眼前, 不能放弃。
    唯一的退路就是承认他自己急躁了,接受贾代善的西北防御计划。
    乾元帝躲着小花精,足足多了十日。
    这一日,小花精没准备他的夜宵,乾元帝忽然回来了。
    小花精毫不客气的嘲笑他:“这可真是不能一日偷懒,之前连备十日陛下偏忙碌,今日刚想偷懒,陛下到来了。”
    乾元帝不好承认自己在嫉妒,生闷气,只得顺着小花精的话承认自己很忙碌:“哎呀,真是忙坏了,十分想念梓童做的羹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