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霍家二郎为了报恩,为了澄清流言,竟自愿放弃霍家人的身份,只为留在东安王身边效力?!
有人不明所以问:“他报恩就报恩,为什么要脱离霍家?”
“嗐,还不是那些流言害的!也不知是那个鳖孙传出来的谣言,说霍二郎当年为了能活命,自甘堕落为东安王暖床!”
“我怎么听说,是东安王强迫他的?”
“没有的事!别听人瞎说!是东安王感念霍将军的功劳和风骨,特意救下了霍家血脉!霍二郎为了报恩,才一直跟随左右!”
“那是谁在污蔑东安王和霍二郎?”
“可别叫霍二郎了,人现在可是霍家的顶梁柱,不过已经放弃霍家的身份了。”
“那该叫什么?”
“他不是庆军的统领吗?就叫霍统领好了!”
等早朝结束,京城百姓都听说了霍延的举动。
盛赞者有之,怒骂者亦有之。
有人赞他知恩图报,有人骂他数典忘祖。
直到楼秉降下谕旨,大赞霍延饮水思源,不堕霍家风骨,允其放弃霍家身份,继续为楼喻效力,痛斥之声才得以平息。
谕旨颁布后,老百姓们发挥八卦的能力,挖出了早朝上的争论。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京城多的是明眼人。
汤诚的心思太过明显,大家稍稍一想,便知他是想剪除东安王羽翼。
“什么留京任职?什么为了霍家清名着想?当初霍家被害时,他身为霍将军副将,有出面为将军辩驳半句吗?呸!”
“这么说,某人可真虚伪!”
“难道说,《京城日报》其实就是某人弄出来的?故意抹黑东安王和霍统领?”
“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像!之前还纳闷,谁那么大胆子敢捋东安王虎须,现在想想,除了权势滔天的某人,还有谁敢?”
“他这么虚伪,当初不会真是他陷害霍将军的吧?”
“不是说没有证据吗?”
“可他明显就是有野心啊,端看他愿不愿意率西北军回边关!”
“算了算了,大人物的事情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汤诚想打舆论战,楼喻当然奉陪。
他着暗线在京城百姓中引导流言的发酵,让汤诚“虚伪”之名大噪。
在汤诚气愤无奈之时,他又让人执笔写了数篇文章,极尽赞美汤诚对霍家名声的维护之举,将汤诚塑造成一个仁善厚道的霍家故旧,悉数投稿给《京城日报》。
《京城日报》的管事听命于汤诚,本就为汤诚名声一事烦心,乍一看到这样的书稿,自然大悦,连夜让人加紧印刷。
汤诚素来爱惜羽毛,虽然他让四万兵马陈列京畿,但他可以借保卫京城的借口给自己脸上贴金。
可霍家之事说不过去。
报纸上越是赞美他的仁厚,百姓就越能看穿他的伪装。
“如果他真这么厚道,当初怎么没为将军说上一句话?”
“谁不知道《京城日报》是他让人办的?现在这么变着法儿地夸自己,真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么自卖自夸真的好吗?当初东安王和霍统领的脏水就是他让人泼的吧?真是用心歹毒!”
“东安王是勤王的最大功臣,他居然用报纸污蔑功臣!他到底存了什么心思!”
物极必反。
汤诚从《庆州旬报》初尝舆论的威力,但他所了解的不过是一些浅显的表象。
“反装忠”、“披皮黑”等手段,有时候比正面辩论更能引导舆论。
“夸的热搜”多了,便会败坏路人缘。
百姓根本不想再看到报纸上肉麻兮兮的赞誉之词,反而自发寻找汤诚的黑点。
总结下来,汤诚的黑点有三。
一是陈兵京畿,似乎有狼子野心;二是虚伪做作,意图抹黑东安王和霍统领的名声;三是有陷害霍义将军的嫌疑。
这些并非老百姓自己总结的,而是楼喻让人引导老百姓想出来的。
他要借悠悠众口,对汤诚进行舆论攻击。
汤诚爱惜羽毛,楼喻便将他连毛带皮给扒下来。
眼下舆论大反转。
楼喻和霍延并非强迫与被强迫的关系,而是一对令人钦羡的伯乐和千里马。
东安王慧眼识珠,霍统领结草衔环,这二人情谊深厚,令人感佩非常。
汤诚在书房气得掀翻了桌子。
他怒红双目问军师:“你不是说这样就能断楼喻臂膀吗!”
军师摇首叹道:“我何尝知晓霍延会为了不辱门风,自愿放弃霍家身份?”
日后就算霍延和楼喻真有什么私情,别人也没有置喙的余地。
汤诚又羡慕又嫉妒,吼道:“他们霍家人都是死脑筋吗!”
“谁说不是呢?”军师再次叹息。
汤诚颓丧地坐到椅子上,道:“当初惠宗要杀霍义,我曾假意去劝霍义起兵造反,却被霍义断然拒绝。而今霍延又为了楼喻,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们楼家人到底给霍家人下了什么蛊?霍义和霍顺死于楼家人手上,霍延就真的一点都不恨?”
他是真的想不明白,为何霍延还能对楼喻如此忠心耿耿。
“莫非……他二人真有私情?”军师皱眉道。
可刚说完,又摇头否决了。
“他二人皆为性情强硬之人,断不会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