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现在《洛丽塔》也有一部分属于福克斯了,马里奥·凯萨都不一定能在这上面置喙什么。
她不知道这里面究竟有没有安德里·维特的手笔,这倒是像他的作风。
“别想太多,到了最后,仍
然是电影的质量决定一切。”
马洛伊打了电话过来:“《娱乐周刊》出了《洛丽塔》的影评,欧文·吉尔伯曼给了电影七十五分,而他给你打了九十分!”
试映之后,第一批影评终于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女主不会走完美人设,所以争议不一定是坏事。
一开始上神坛就没有意思了,副本也要慢慢升级。
*
没有二更。
*
和室友去外面吃饭,结果她在饭店门口找到了三个月前被偷走的自行车,上面还有她的贴纸和名字缩写人生,真的是个奇迹!没等到犯人,自行车是被用坏轮胎之后扔在那里的,没有锁,我们就带回去了=。=
说不清是悲是喜……
但是希望你们也能找回丢失的东西哟~比心。
第45章
“有人用‘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这样的评价来形容《洛丽塔》, 甚至还有人称其是‘年轻的美国诱.奸了古老的欧洲’,不可否认,原著中关于美感与肉.欲之间道德界限过于模糊, 这种罪恶与禁忌无疑也具有警示意义。
令人惊叹的是, 莱恩不仅仅完美展现了纳博科夫细腻文笔描写出来的美感, 他用自己的镜头语言描绘了洛丽塔的青涩和性感, 还放大了亨伯特的邪恶和罪罚, 情与欲交汇, 罪与罚并重,每一处隐喻都预示讽刺了最终的结局。
这是一部针对原著所做出的新版改编电影, 但是你完全可以不用看待小说的方式看待这部电影, 它可以是《洛丽塔》,也可以不是《洛丽塔》。
如果一定要认为《洛丽塔》是一部仅仅讲述诱.奸之类的淫.秽.色.情小说 ,那么阿德里安·莱恩则是用这部电影扇了一巴掌回去, 纳博科夫让读者成为陪审团和法官, 而莱恩让观众成为判决者。
然而他却没有把这一天才的想法贯穿到最后,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 电影通过洛丽塔来表达了整部电影的态度,没有完全交由观众来做出评判。
这使得我不得不调低了分数,只能谨慎地给出七十五分。
任性的孩子,自私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不经意的事件都引导着他们走向各自的命运,这些线索是串起一则悲剧的脉络。
观众将会看到的决不会是关于恋童癖的爱情悲剧,而是一个年轻、前途无限的生命走向落寞的人生悲剧。
那个狡黠灵动、自以为聪明的女孩,她实则天真,幼稚甚至过于愚蠢, 她以为她把每一个人掌控在手里,却被所有人牵引着。
即便是从大众的眼光来看,这位洛丽塔也是充满魅力的,在有变态癖好的男子看来,她美丽、又易于上钩,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魔女,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她生动充满幻想,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少女。
莱恩的洛丽塔源于文学作品,却又脱胎于原书,她从亨伯特的狭隘视角里跳了出来,当她被赋予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那么观众就再也无法把当成她与亨伯特有关的幻想女神。
提及这里,我不得不为你们介绍这位演绎洛丽塔的新人演员瑞亚·诺伦,我是如此地为她的表演所惊叹,以至于我愿意单独为她打出九十分。
她原本可以把洛丽塔简单地演成人们脑海里对性感少女的刻板印象,但是她没有,即便是在奥斯卡影帝面前,她依然是明亮耀眼的那个,喜悲爱恨交替之间,她轻而易举地就把观众从亨伯特那里抢了过来。
那个会被人们记住的决不会是挑逗的暧昧画面,而是那个发光女孩在最后平淡寂静的控诉,无声的绝望远比悲恸的哀鸣还要响亮,苍白平庸也远比光鲜迷人还要打动人心。
尽管这是亨伯特的自白罪状书,但这也是洛丽塔的故事,更是一部从罪犯的角度讲述的反恋童故事。
再也没有比这位大名鼎鼎的洛丽塔亲自展现自己的命运更好的警示教训了,那些危险的倾向,那些潜藏在正常行为下的邪恶,都是在漠然的忽视和纵容之中发生的,洛丽塔需要警醒,观众需要警惕,电影更需要被观看。”
从头到尾地读完了整篇文字,瑞亚才沉默地放下了手里的这本《娱乐周刊》,安静了一会儿她才半喜悦半忧愁地感叹:“这会不会太肉麻了一点?”
“你竟然只关心这个?”
马洛伊在她面前挑起了一边眉,他指了指那些为电影辩解的部分,“看起来似乎是福克斯的公关在发挥作用。”
“我就是在说这个,马修。”瑞亚非常警惕那些好到要溢出来的盛赞,她太清楚那些甜蜜的好话背后会藏着的陷阱,而头脑发热的新人最容易跌进去,“这正常吗?就算我的表现让这位欧文·吉尔伯曼非常欣赏,他也不应该这么把我挑出来大夸特夸,他甚至省略了杰瑞米·艾恩斯!”
“也许就是你的表演征服了他。”马洛伊在这一点上并不怀疑,他自己就亲眼领略过一遍她的演技了,不过看到瑞亚的怀疑,他还是说出了另外一种想法,“又也许,他们希望把你当成焦点来宣传……”
瑞亚就更加惊悚地反问了一句:“在我还毫无名气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