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页
    宁渊心想,果然每个导演都没有好脾气。导演这活强度和压力太大,不可控因素又多,十个导演九个在现场爆炸真不是瞎说的。昨天郑导真的是很好涵养了。
    宁渊没再犹豫,向着焦亦然点了点下巴,焦亦然只是瞥了一眼台词本便放了下来:“今晚,邓兄就要走了吗?”
    “是的,再不走就赶不上广州的革命了。”
    “你们革命人,究竟是在干什么事情,真的不怕死吗?”
    “怕啊,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都想好好活。可你看现在国家满目疮痍,已经成为了列强口中的一块肥肉,你我还有做人的尊严吗?国将不国,民将不民,活着和死去还有什么区别?”宁渊说话的声音不响,但语气里有些轻微的颤抖。
    宁渊之前压根没有仔细看过邓小星的台词,昨晚深夜通读了后,他才对《永庆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喜欢邓小星这个角色了。
    于是这些台词,他不需要背,甚至可以顺利成章地说出来。
    “邓兄,你带上我一起吧!”
    “不用,你在这里家大业大,还有永庆里这么多街坊要照顾,岂是能说走就走的。”邓小星出手阻拦道。
    这场戏接下来的对话里,邓小星给樊野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南方如今革命的形式,讲了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渊源,听得樊野热血沸腾,握紧了拳头,只想着跟邓小星一起去南方。
    最终邓小星说服了樊野,他留在永庆里能够发挥更多能量。并且他答应樊野两人不会断了联系,樊野才愿意死心塌地留在永庆里,守住永庆里在这动荡飘摇的年代里可以安然平稳。
    宁渊头一次将自己代入到邓小星,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毕竟长久以来他已经默认自己是樊野了。可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头一次把自己代入邓小星,瞬间情绪就高涨了起来,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真的有满腔热血想要挥洒,想为这满目疮痍的国家的命运改变,作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
    这一段历史对于每个华国人而言都是惨痛的不忍触目的回忆,然而越是惨痛,你越要有勇气去直面,唯有直面,才知道现在的和平与发展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宁渊心中就好像燃起了一团火,代入邓小星的角色对他而言变得越来越简单,那些台词他甚至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真情实感从口中流淌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我写这场戏中戏的时候顺便去查了一些清末民初的革命历史,哎,真的是感慨万千,咱们国家有现在的和平繁荣太不容易了!
    于是居然动了想写民国文的念头(掐死掐死,这个真的太难写了)
    本文中后期一定会有不少爱国和扶贫的内容出现,我现在胸中全是这样一团火,很想写出来!
    周四文章入v,谢谢小可爱们一路的支持~~
    第22章
    整个摄影棚寂静了无声,所有人的眼光都聚积在了樊野和邓小星的身上。就连平时素来很爱打断演员对戏的郑导,都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
    大家都沉浸在戏里,这场戏非常顺利地结束了。
    焦亦然除了偶尔在宁渊说台词的时候瞄一眼台本,两人对戏时候他也都是脱台本对话的,不过这场戏中樊野的台词量比较少,基本都是在说他想跟着邓小星南下,加入革命的浪潮中去。
    大部分的台词都是通过邓小星的嘴说出来的,他要介绍当今的局势,诉说清末最后时期百姓的艰难、时局的动荡,以及刚刚开始燎原的星星之火,这是邓小星希望,同时也给到了樊野希望。
    郑导选这一场戏让宁渊来对戏,可谓难度非常之大了。
    而宁渊的表现让所有人震惊。
    首先拍手的是编剧,他边鼓掌边说:“不错啊宁渊,没想到你有两把刷子,昨天回去吃了点苦吧,功课做的不错。”
    副导演也跟着说:“完了,我都想建议郑导让宁渊来演邓小星了,感觉他很合适啊。”
    焦亦然跟着起哄:“副导您这样公然抢我的饭碗真的可以?”
    靠在一旁的喻景平慢慢悠悠地开口了:“不知道郑导满意吗?”
    本来在打闹玩笑的众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眼光都投向了郑喜。
    郑导眉头还是皱着:“我先问问宁渊,今天换位对台本,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还是觉得我在为难你?”
    “我对整部电影、对角色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宁渊不假思索地开口了,“以前我眼里只有樊野,樊野的台词我能背到滚瓜烂熟,但别的角色在我眼里,都只是工具人,是为了推动情节而产生的,我跟他们对戏的时候,有自己的情绪,但是难以理解他们的情绪,于是也很难对他们的情绪进行反馈。换句话说,我现在知道怎么理解别的角色,从而在别的角色的情绪上,更深刻地理解了应该怎么表达樊野。”
    郑导满意地点点头:“ 不错,能吃苦,肯动脑筋,孺子可教也。”
    宁渊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谢谢,没注意到旁边编剧和副导演的瞳孔都惊得放大了。
    郑喜是圈内出了名的对演员要求高,能得到郑喜这么一句夸奖,换作别的演员早就激动得热泪盈眶。发微博嘚瑟自然不在话下,找媒体发个新闻通稿都可以了,哪想到宁渊居然只是这么随口一谢,就好像没事发生过一样。
    也就宁渊这种真外行,不知道这句表扬背后的分量,反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