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2页
    不到达新的层次,就永远不知道向上还有多么广袤的空间。
    永远不会知道同龄人可以有多厉害多优秀。
    尤其是理工科,成果相比文科更加直观,部分人的成就已经是许多人一生的天花板。
    而且,这些人除了在专业成绩上出类拔萃,大多还都有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实践成绩,并不是死读书。
    平凡的人千篇一律,优秀则各有各的优秀。
    比如某学院年级第一还是校歌赛冠军;某学院候选人参加过最强大脑;某学院候选人售出自己的专利售价数百万……
    他们还有有趣的灵魂,有人当场作诗,有人展示了自己环球义工的经历,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大学四年减肥60斤的神奇过程……
    能和这些人站在一起,是她的荣幸。
    二十出头,他们的人生有广阔的天地。
    她也是。
    陈逸上台时全场哗然。
    他外形条件过于出众,打破了所有人对“学霸”的刻板印象。
    “大家好,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306班,陈逸。”
    一声简单的自我介绍,声线清冽,气质卓然,又掀起欢呼和掌声,就连评审老师都忍不住眉眼含笑,回头看了看沸腾的观众席。
    陈逸。
    陈,逸。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306班,陈逸。
    他很少念自己的名字,在张若琳的记忆中好像还没有过。
    普普通通的两个字,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由他念来,一扬一抑,就像是带了电的羽毛,一字一字擦过她的心尖,酥了全身。
    因为是他的符号,所以光芒万丈,熠熠生辉。
    她以往知道他参与了不少项目,但没有详细了解过。
    在他展示设计图纸和模型时,她才真正得见一个他平日写写画画的那些复杂建筑的全貌。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头脑所能承载的。
    她看着他,像仰望灯塔和丰碑。
    眼前的一切都成了虚幻的背影,只有他的眉目清晰而深刻。
    张若琳最后一个答辩,简单自我介绍后,她打开PPT第一页。
    映入眼帘的是她的入学照片,眼神里充满胆怯。
    与如今的她反差巨大。
    她在窃窃私语声中从容开口:“作为最后一位答辩的候选人,说实话我很紧张,听完各位同学在各个专业取得的成绩,我曾生出怯意,会不禁问自己:我可以吗?但我重新打开今天的答辩内容,在这一瞬间又充满信心,因为从踏入Q大的一开始,我就告诉自己,暂时不与所有人比,先与自己比。我觉得我做到了,我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
    她细数自己在专业上的成绩,在社团活动的突破,在社会实践的探索,渐渐露出由衷愉悦的表情:他人有他人的康庄大道,她走在荆棘小路上也不曾浪费片刻光阴,她没有虚度青春,这就够了。
    临近结尾,她视线扫过观众席,看向同样注视着她的人们。
    这些注视中,有欣赏,有认可,有看戏,也有无所谓。
    最后她看向候选人座位区,对上一双专注的眼眸。
    却见那道身影忽然站了起来,没有聚光灯,他在灰暗的观众席仍旧引人注目,他微微笑着,朝台上的她竖起大拇指。
    台下早已有人留意,现下交头接耳地慢慢传开,不少好奇的观众站了起来,就为了看这个角落里的小动作。
    不知是谁带头鼓了掌,掌声忽然排山倒海而来,还附带起哄声。
    台上的张若琳一阵错愕,主席台的评审老师也狐疑不已,又频频回头看观众席的反应。
    他放下了手,只是依然站着,像是要等她讲完。
    他们就这样默默对望。
    几秒过去,报告厅归于安静,张若琳的PPT跳到最后一页,不似其他人单调的“谢谢观看”,她的尾页是一句祝福语:
    【希望你的世界渐入佳境。】
    她徐徐结尾:“不求人前显赫,不求飞黄腾达,只求人生能够渐入佳境。积极乐观,才能天天向上,同学们,一起为想要的未来奔跑吧,走路真的来不及。”
    “感谢聆听!”
    掌声雷动,她走下台,走向候选人座位,走向早已等候她的人。
    陈逸与旁边的人换了位置,在过道一旁迎接她,牵她的手入座。
    台上,教授正在发言,在铿锵有力的鼓舞声中,她听见陈逸低低的声音,在她耳畔响起。
    “辛苦了。”
    张若琳心间微动,抬眼,对上赞赏却带着几分疼惜的双眸。
    他说的辛苦,当然不是指这场答辩。
    而是他在答辩内容背后看到的付出和耕耘。
    在万众祝贺声中,只有他对她说:辛苦了。
    这两年,辛苦了。
    这十年来,辛苦了。
    “谢谢你。”她低声回答。
    在无人留意的角落,在鼎沸人声里,交握的双手紧了又紧。
    答辩结果在一周后公示,过了公示期,各类宣传铺天盖地,整个学校布满特奖“地广”,国奖还是大家伙挤在一张海报上,特奖直接是每人单独的特写照片加简历,立牌摆满了校道,就连路灯杆上都挂着特奖得主的道旗。
    一夜之间,校园里学霸气息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