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6页
    她不过是因为生病昏沉了几天,北平怎么就易手他人了呢。
    北平沦陷的第二日,城内的汉奸就迫不及待地组织起了维持会,迎接日.本军队的到来。
    日.本人初一进城,忙着占领城内的机关要地,一时无暇祸害普通百姓,温见宁她们因内心抗拒不愿出门,躲在四合院这片小天地里,一时半会竟然没有感觉到城内已经换了天。
    只有东厢房的祈家嫂子告诉她们,外面的青天白日满地旗换成了遍地的日.本膏药旗后,她们心里才生出了些不真实感。北平,大约是真的沦陷了。
    第一个把温见宁从自欺欺人的幻梦中叫醒的东厢房的祈老太太。
    北平沦陷后没几天,东厢房的祈家嫂子突然拉住温见宁说话。
    原来他们家的老太太年事已高,受不得刺激,在听说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当场昏过去,醒来后半边身子就动弹不得,人也不肯吃饭,只让家里人把她搬到一张竹椅上要绝食。
    儿子媳妇去劝了好几回,老人家始终不肯张口吃饭。
    祈家嫂子拉着温见宁一边说一边抹泪:“温小姐,我不懂这些那些大道理,但您是个读书人,您能不能帮我劝劝娘,好歹别让儿女背上不孝的名声。”
    温见宁被她的眼泪弄得有些为难,她虽不知老人家为何要绝食,但人家儿子儿媳都劝不动的事,她一个外人去说话又能顶什么用,不过最终她还是答应会尽力而为。
    她去看望祈老太太时,老人家正恹恹地躺在院里的一张藤椅下,似睡非睡的样子。
    温见宁按照事先在心里编好的套话劝了几句,突然发现老人家的嘴唇微动,像是在说什么。她连忙凑上去,只听到几声含混不清的咕哝,只好把祈家嫂子叫过来。
    祈家嫂子听了一阵,只说:“娘又在念叨当年的事了。”
    温见宁这才知道,这祈老太原是书香世家的小姐,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在北平烧杀抢掠,她家里也因此败落,后来嫁给了一个店铺的小伙计。她老人家活了大半辈子,住在这皇城根下历经了无数风云变幻。但对于这些外国侵略者的凶残,她始终都未曾忘却。
    得知北平城再遭浩劫,落入敌寇之手,她不愿受辱,更不愿拖累儿女,索性选择了轻生。
    祈家嫂子对这些陈年旧事不感兴趣,很快又去追着两个孩子忙活了。只有温见宁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祈老太太的藤椅边,听着老人家那时不时的咕哝声有些出神。
    她的呓语中是否有什么埋藏在心底的陈年往事,温见宁不曾得知。
    温见宁只知道,这天下午的时光过得异常缓慢。
    午后的日光斜照在屋檐下,一老一小坐在那里,仿佛在晒太阳般悠然自得,风吹过不远处的老石榴树亮绿的叶子,露出浅青微红的石榴来,一如战争爆发前的许多个下午。四合院里没有战争,没有侵略者,所有的一切仿佛都被墙壁隔绝在这方小天地外。
    两天后,祈老太太去世了。
    温见宁在钟荟问起时,只说是生老病死世间常态,老太太年纪大了,去得很安详。
    钟荟因为生病不曾亲眼看过,但温见宁却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面临死亡。两天前她还跟那位祈家老太太坐在同一个屋檐下,两天后对方却已不在人世了。
    在她对未来茫然的时候,另一个人正在缓慢地步入死亡。
    而那绝食的滋味,温见宁最清楚不过了。
    当初被囚禁在半山别墅时,为了骗过温静姝她们,起先她是真的绝食了好几天。一开始饿着肚子还会咕噜咕噜地响,后来饿得胃痛,再饿下去连痛觉都没了,只觉肚子里仿佛有团火在滚。这样一日日眼睁睁地等待着体内的生机枯萎,又是怎样的心情。
    很可惜,温见宁再也无从得知。
    令人不知是悲是喜的是,就在日军进驻后不久,北宁铁路终于再次正常运行。
    战争爆发前,北平的东西北三面交通已被日.本控制,唯有南边还由中国.军队把守。在宛平等地失守后,北平彻底成为日军封.锁下的一座孤城。北宁铁路的重新运转,犹如放开了闸门的洪水,北平城里的人但凡有门路的,都争先恐后地想借此机会尽早逃出去。
    住在西厢房的那对小学教员夫妻听到消息后,甚至连道别都没有,连夜收拾行李赶火车走了。他们一走,四合院里更加冷清,只剩下了她们和祈家四口人。
    确定西厢房的人离开当天,祈家嫂子就去人家屋里翻找留下来的东西。
    等她搜刮得满载而归时,一出门正好撞上了温见宁,她下意识地讪笑两声,问道:“温小姐,您和您朋友还没走啊。”
    她这话问得委实有些多余,钟荟的病还没好,她们怎么可能离开。
    温见宁笑笑:“您和家里人不是也还没走吗?”
    祈家嫂子闻言一愣,然后叹了口气:“几辈人都住在这北平城里,外地也没个别的亲戚,还带着俩孩子,哪走得了。外面兵荒马乱的,未必就比这里安生。北平好歹是老皇城,多少事都过去了,不还是这样,慢慢熬就是了。”
    温见宁听了她的话,倒是对这个有些精明市侩的小妇人刮目相看。
    两人又闲聊几句,温见宁还惦记着屋里的钟荟,正要回去,又被祈家嫂子在背后叫住:“温小姐,我还是得劝您几句。看您的样子肯定不是一般人家出来的,这里不是您久待的地方,若是有机会,还是尽早想办法离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