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6页
    拿起《金色夜叉》的文稿后,花梨纯下意识地将稿纸翻了开来。
    映入眼帘的是毛笔书写的字体。
    迄今为止受到过的稿件都没有使用毛笔的先例。因此,花梨纯知道使用毛笔在稿纸上创作的不做人老师,无疑就是新来的红叶犬。
    紫发少女就地坐在走廊里,一页页翻看着《金色夜叉》。而看到一半,她就已经明白这部作品突然出现的原因。
    《金色夜叉》与《夜叉池》,两篇文章的出现并不是不是偶然。而红叶犬与镜花犬之间的羁绊,也从两部作品中同样幽深微丽的浪漫文风与对爱情故事的执着中体现了出来。
    某种意义上,红叶犬应该是镜花犬的导师。虽然先收到稿件的是《夜叉池》,但花梨纯能感受到,实际上是《夜叉池》受到了红叶犬的影响,两犬风格一脉相承。
    想起与镜花犬相遇的那一天,明明还身为一只幼犬,镜花犬却可怜兮兮地独自流浪,花梨纯猜测或许她那时就是离开了红叶犬,所以才会孤身一犬。
    所以红叶犬才会因为镜花犬的存在而出现,才会想要把镜花犬再次抢走。
    而《金色夜叉》的出现,代表着红叶犬想要对镜花犬诉说的心情——不是用普通的话语,而是用文学诉说。
    这是只有作家,只有心灵相同的作家,才能做到的事情,才能明白的话。
    如果曾经受到过红叶犬的指导,那么在看到了《金色夜叉》后,镜花犬必定不会无动于衷。
    想到这里,花梨纯下意识地抱着《金色夜叉》站了起来。
    虽然不太明白红叶犬与镜花犬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但这篇,应该让镜花犬看到。
    但就在这时候,花梨纯突然发现文稿一角,有一个小小的梅花爪印。
    爪印大小无疑是小狗留下的,绝对不是红叶犬。她下意识辨别了一下爪子印下的东西,又凑近鼻尖嗅了嗅,不由得有点奇怪:“奶油?”
    ……
    此时此刻,红叶犬正坐在树下,远望着星野社庭院的尽头。
    她像是在观望,也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终于,在红叶犬的身后,一道深红色的和服衣角扬起。地上映出了一道试试探探的和服小狗影子。
    “……”
    “……原来已经看到了啊。”
    站在二楼的窗口,花梨纯抱着怀里的稿子,和早就在这里探头探脑的小白虎一起,远远看着鼓起勇气与红叶犬对话的镜花犬。
    虽然红叶犬再度找到了与镜花犬单独相处的机会,但花梨纯并不打算阻止。在红叶犬观察镜花犬的时候,她也在观察着红叶犬。
    因此她也知道,红叶犬已经没有要带走镜花犬的意思了。
    不管过去到底是为什么分离,如果她们都依旧在心里在乎着对方的话,那当初曾经松开过一次的两只爪爪,能再度握紧彼此就好了。
    毕竟她们的文学,从来都一脉相承,从未彻底与彼此分开。
    ……
    【来自《复兴吧!文豪出版社》的提示:您已获得S级作品《金色夜叉》×1】
    第110章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
    白浪社大楼门口。
    清水明抱紧了怀里的信封, 在台阶下方驻足许久,最终还是艰难地踏上了一步。
    距离白浪社文学新人奖盛况已经过去了一个季度。按照当初的合同,他应该在下一期《文艺时代》开始新的连载。
    而怀里这份稿子,是他在时限内最后的机会了。
    ***
    月中。
    刊载着《金色夜叉》的《月刊文学》第十七期发售的同时, 第十六期的月销量也一同计算完毕了。
    从继承星野社迄今已经过去近一年半, 而在《金色夜叉》的预告公布之下, 《月刊文学》第十六期的月销量头一次突破了200万册, 在全国图书销售榜的杂志榜单上也一口气冲入了前十。
    从一本也卖不出去到销量突破五十万册,一共用了八个月;从五十万册到一百万册,又用了四个月;从一百万册到两百万册,最终也仅仅用了四个月。
    “基数的差异让销量增加越来越快了……”花梨纯看着销量增长图, 心情激动了起来,“按照这种势头,突破三百万册,应该不需要四个月!”
    倘若不去考虑小山嘉也或者如月瑠乃这种本身自带名气的作家偶像对销量造成的促进作用,或者无法时常举办的文学选拔奖项的话,《文艺时代》近几年的均销量, 就一直稳定在三百万册左右。
    ——这是过去父母的星野社在全盛时期都没能达到的成绩。那时的星野社《月刊文学》均销量在二百五十万册左右。而《文艺时代》在击败《月刊文学》之后, 再次把销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单论此事, 《文艺时代》实际上也对文学市场的扩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比《月刊文学》早两天发售的《文艺时代》最新一期也已经被花梨纯买来了。
    坐在桌边,最先读完了如月瑠乃的最后一期连载, 花梨纯呼出一口气。
    没有专栏连载继续的通知,这确实是如月瑠乃在《文艺时代》上写的最后一期连载了。
    “漂亮地坚持到了最后呢。”她看着杂志内页, 轻声自语, “粉丝们应该会觉得很幸福吧。虽然不是真心的文章, 但是却有给人带来快乐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