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永平从末尾出来道:“禀太子,微臣愿去督办此事。”
聂延璋看不清元永平的脸,便说:“这位是……起身过来孤认认人。”
元永平起来道:“殿下,微臣国子监祭酒元永平。”
聂延璋心道巧了,原来是枝枝的大伯父,他忖量了片刻,关心道:“家中可还安好?”
元永平没想到太子竟这样体贴,关心起他的家里人来了,忙道:“微臣家中一切都好。”
聂延璋点了点头,抬袖说:“好,就由元祭酒去督办,你拿孤的手谕过去。”提笔写了一道旨意给元永平。
元永平双手奉着太子旨意,退出文华殿,出了宫便骑马去九门督办取沙土之事。
聂延璋问众人:“可还有什么提议?”
太子行事周到,他们能提的意见甚少。
倒是王右渠心细,又出来说:“殿下,皇城防守如此严密,逆王短时间内必定难以攻下,那时补给便是问题,以防万一他们退去通州,亦要严守通州。”
通州乃是离京城最近的粮仓,恪王若退居那边,一旦安稳下来,战线就要拉长了,这便对他们不利,届时恪王援军一到,胜负难分。
聂延璋说:“孤已与穆国公商议过,待他剿灭敌军,便与刘襄在通州汇合,随后再整军回京支援。”
这两位都是极稳重有经验的将领,此前也已传了捷报回来,如不出意外,通州定然落于他们俩之手。
大事已定,一些细枝末节的事,聂延璋就懒得参与,着令陈福旁听,朝臣商议定了呈与他便是了。
王右渠很快参与到讨论中去,他虽是最后一个进入文华殿的人,却对城中情形了如指掌。
有人问他,怎么人不在文华殿内,却知晓文华殿里的事情。
王右渠说:“城中出了变故之后,我在城中囫囵逛过一遍,又见街上有传太子之令的兵士,推测出来些许消息。”
周一至都赞赏道:“王郎中是有心人。”
王右渠淡笑不语,真正有心的人,不是他,而是元若枝。
要不是元若枝让邓掌柜提前回老家避难,又劝他提前护送干娘出城,他未必有所察觉。
第111章 大战(二)
京中发生叛乱的消息, 传去了大同。
闻争烨知道的时候,未感意外,毕竟他来这里, 为的就是避开叛乱, 保护元若枝。
为了不叫元若枝忧心,京城里的消息,他并未告诉她。
元若枝还是知道了宫变的事情。
大同与京城相隔一天的路程而已,有逃窜的百姓从京城来大同,同时将叛乱的消息也带来了。
但她起初并不是从流民口中知道, 而是从承平侯府世子无故消失在军营中察觉到,承平侯府的人有动作了。
要紧关头,元若枝第一次主动去找闻争烨。
闻争烨操练士兵刚刚回到营帐, 一身铠甲,银光闪闪, 衬得他眉目都凌厉了许多。但是和元若枝说话时,却显出几分温和:“元姑娘,请坐。”
元若枝没顾上坐,而是说:“平日都见承平侯世子在沙场操练, 今日他没出操。”
闻争烨解释说:“他称病了。你先坐下。”
元若枝不坐,她凝视着闻争烨, 蹙了眉头问:“世子, 您知道承平侯世子没出操, 却并不惊讶。您知道的,他并没有生病。”
闻争烨走到旁边去摆弄武|器,正好背可以对着元若枝,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糊弄她了。
罢了,她十分敏锐, 敷衍不过去了,他只好转过身来实话实说:“承平侯世子昨夜就去朔州了。”
这下子换元若枝惊讶了,她问道:“您知道他去朔州?”
闻争烨说:“我知道,太子也知道。”
也就是说,穆国公府也归顺于太子了,元若枝凝眉:“那您为什么不……”
闻争烨坚定地说:“我不会插手承平侯府的事情,我只保护你。这也是太子的意思。你好好的,一切都好。”
不可理喻!
元若枝很生气,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们两个怎么能共同决定将她当成保护对象,这太不明智了!
她有些薄怒:“世子,如果承平侯世子从朔州带了兵途径此处到达京城,即刻便能杀我!仅凭您一个人,怎么保护我?世子难道打算以一敌千吗?”
闻争烨犹豫之下,委婉地说:“这个你不用担心,我有万全之策。他们动不了你一根毫毛。”
元若枝很快就抓住一点端倪,又从闻争烨这一个多月里时常不见人的反应里猜出来,大同周围应该还留有一支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穆国公府是不可能私自调动军队而不惊动皇帝,除非他们私蓄军队,但穆国公府常年镇守之地不在京城与大同,便是私蓄了军队也不会悄无声息来了大同。
那便是……聂延璋手里的兵马。
可聂延璋母族皆灭,素日又被建兴帝格外忌惮,他手中能私下随意调动的兵马,一定是千钧一发之际用来保命之用。
元若枝想明白聂延璋的用意,心中五味杂陈。
他正是用兵之际,怎么能把保命符给了她!
不可以,如果承平侯世子从朔州顺利带了兵赶去围剿皇城,聂延璋又失了一分胜算——而前一世聂延璋正是输在朔州这支军队上!
当时聂延璋在京城周密布防,与恪王几乎势均力敌,正是朔州这支军队大败聂延璋,只不过从前是魏锋程从朔州领兵,如今变成了承平侯世子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