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6页
    以至于在10年后的同学聚会时,林青禾听有同学这样说时,她干了一口茅台感慨:
    “唉!我家老卢就这样儿!我不知不觉的把他那个样儿学的入木三分!”
    至于学习上,那是因为她小时候唯一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东西就是家里用来糊墙的报纸,就是文字。这让她面对文字时能快速沉静下来。
    四年级以后她被牛棚那些教授有一阵没一阵地教导,尤其是杨弘儒,那是一直教到她高中毕业的。从小的学习经历也让她现在比同学们能更快适应教授们的上课风格。
    她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技巧,她也讲究效率,做什么事都喜欢提前规划好。
    她按照自己的速度行走着,正如她开学典礼说的那般:“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图书馆,是比课堂更吸引他们的地方。
    尤其是青禾的新闻专业,目前还属于保密专业。但他们被告知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许到总参三部礼堂观摩“内部影片”。
    运动时期关闭的外国小说阅览室也对他们开放了。推开沉重的木门,林青禾觉得自己仿佛是一脚踏进了厚重又多彩的新世界。
    禁书开禁,人满为患。
    林青禾原来在外面的书架上偶尔看着本《童年》或是《老人与海》或是《安徒生童话选集》都兴奋不已,更别提在这间特殊的阅览室了。
    ……
    周二晚上,林青禾特意比平时早了半小时从图书馆回到宿舍。就是为了明儿,她妈和安安要来,她提前收拾东西。
    没一会,外头传来敲门声。林青禾还以为是谁玩意带钥匙了。
    结果门一开,一个陌生的女同学站在门外,那女同学仿佛是刚运动完,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
    “同学,你找谁?”林青禾问,她确定这个女同学不是她们系的。
    那女同学扶着墙喘气,“我,我找林青禾。”
    林青禾一愣,找自己的?
    “我就是,同学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那女同学也一愣,她开学来晚了,错过了开学典礼,自然没有见过青禾。
    这会儿只见这位女同学一拍大腿,额头上还带着因为刚才跑错楼,里里外外爬了十几层楼的汗珠儿。一开口,一股东北大碴子味:
    “艾玛林记者,总算是能亲口和你道声谢谢了。我叫唐月,哈市人。
    75年看到省报上你那篇何小西同志的报道。那时候我正高中毕业面临着即将下乡插队的命运,当时觉得前途一片迷茫。因为我哥哥姐姐们都陆续去插队了,我不能接受他们变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我不是看不起农民,就是我哥我姐吧,从小就特别优秀,尤其是我姐,她是老三届,曾经还差点出国留学了。没想到赶上……所以我当时看到她包着头巾,拿着镰刀的样子我就心酸的不行。下乡那天我本来觉得天都是灰暗的,但是在火车上坐我隔壁的同志给我一份报纸看。
    我看到何小西同志的事情深受鼓励,她经历过那样的事情都能坚强起来重新活出自己。我想我也可以!
    后来插队了,我同学们在一日日的劳作中接受命运了,但是我没有。我一边下地,一边继续学习。
    一个人经历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都不要对自己绝望,哪怕身处黑暗,因为也许你正处在黎明前。这句是你那篇报道的最后一段话,我背了下来,日日鼓励自己。
    谢谢你,林记者。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林青禾请她进来,还给她倒了杯水。
    “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我的关系也不大。不过听到你说的这些,我真的很高兴。大家都是校友,以后一起学习,未来会更好的。”
    唐月眼神亮晶晶的点了点头。
    林青禾心里也有一股肿涨感。
    何小西那篇报道是她作为记者职业生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稿子。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因为她写的东西这么受到感染。
    或许,文字和传播真的是有力量的吧。
    林青禾原本也在思考以后的就业方向,这一刻开始,一个想法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
    一早,方秀珍就背着安安去菜站买菜了。这两年以来人民食品供应越来越充足,不再像过去那样,买肉还得靠关系或者运气。方秀珍买到了一块两斤重的新鲜牛腩,她又买了两根筒骨,接着买了几块豆腐干。路过供销社时,又进去给安安称了半斤槽子糕。
    到家后,方秀珍把安安放进学步车里,让她在厨房门口玩。
    她自己则开始炖牛腩。
    早上起来她就去胡同口那边的花坛了。花坛里的花没人伺候,长得乱七八糟的,几场春雨过后倒是生了不少的野菜。胡同里的人家时不时都会去薅个一两把。
    方秀珍早上就是薅了把绿油油的马兰头。她家禾儿就好吃这些个野菜。本来她想摘灰灰菜的,但是去晚了只剩下马兰头了。不过这马兰头和切得碎碎的豆腐干加上麻油一炒也香得不行不行的。
    十点半,方秀珍把安安绑在身上,两手都拎着个布兜向着公交车站出发。等了好一会,32路公交车才晃晃悠悠地来了。车上人不多,方秀珍选了个靠窗的位置,打开了车窗。
    等到北大的时候,林青禾已经等了好一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