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章
    “大爷,苏大学士可是叮嘱您好生进学,大爷莫要嫌小的多嘴,玩了这么久,也该收一收心。”
    还是学士管得住大爷啊!
    常安心底欣慰。
    看大爷的面色,多半是被先时训斥过,希望大爷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再在学堂上打盹,让别地的举子看见,可不是丢江南的脸面?
    林如海黑着脸往回走,常安小心翼翼把刚刚收到拜帖奉上,林如海看看帖子内容,苦大仇深的脸上浮起一丝狡黠的笑意,又把帖子塞给常安。
    林如海:“常安,你可猜错了,夫子让我收敛锋芒……多多玩乐。”
    随即指着隔壁:“把帖子给苏兄送去。”
    常安无语,眼看着苏哲接了帖子,两人要人驾车,结伴出门。
    今日林如海和苏哲又是一辆马车同乘,当下天又冷了几分,车厢中不觉得太闷。
    苏哲端详着手头精致的烫金云纹拜帖:“我才知那人竟是国公府一品的侯爵,果真是……人不可貌相。”
    林如海失笑:“没见哪家一品将军会亲自领着下人当街揍人,苏兄看不出来,实属寻常。”
    也是贾赦没有自报家门,不然京城中又要有笑料了。
    苏哲用扇柄敲他手臂,假装正经:“咳、那是当朝一品大员,林兄慎言。”
    其实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马车走了半个来时辰,最后在一处园子外停下,林如海抬头一看,正是乌掌柜书肆隔壁的小花园。
    贾赦见他们马车过来,亲自来迎,笑眯眯的,一脸和气:“我遣人去问了多次,二位皆有要事,若不当面答谢,在下心中难安。”
    几人入园内去,一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红枫、秋菊,相映成趣,贾赦热心给二人引荐贾敬和贾政,林如海和苏哲自报来历,方才落座。
    贾敬和贾政在读书一事上却比贾赦钻研更深,如贾敬者,身有爵位,而后还能中进士,若不是他最后沉迷丹药修仙,宁国府兴许不会垮得这般快。
    至于贾政通几分文墨,若是真去科举,中个秀才尚且能够,至于能不能过乡试,还看当年考官评卷如何。
    互相见礼后,林如海半点不生分,直接问贾赦:“不知将军与礼部黄大人,交情如何?”
    听他如此发问,林如海敏锐注意到,贾赦、贾敬和贾政皆面色有变,空气凝重起来。
    贾赦绷着脸,不至失态,摇头而笑:“这可不巧,不甚相熟。”
    贾赦和他们诚心相交,但贾敬和贾政,显然是被请来作陪的,勉力聊上几句,苏哲和林如海都不愿饮酒,更是热闹不起来,好容易应付过一回吃喝散去。
    回程之时,苏哲不免要说林如海几句:“难得遇到贵人,我还以为你会热络些,他们这样勋贵人家,人脉广阔,多问几句,也好看看京中局势,你却哪壶不开提哪壶。”
    一开始气氛还成,自林如海打头就问黄尚书,贾府那几位便有些微妙。
    席面上贾赦和贾敬身上都有品阶,此番宴请旁人看了都要说一句礼贤下士。
    林如海平日里文文静静,今日怎么比自己还不着调?
    林如海却没什么所谓,反正也不见他们真生气。
    辖制勋贵的是黄尚书一派的清流党,又不是他。
    林如海无所谓道:“等我高中之时,京中局势不知翻了几翻,现下问过也无用,何必多次一举。”
    苏哲无奈,摇摇扇子:“呵!你倒是豁达。”
    看林如海油盐不进的模样,苏哲又想起今日老头子说的事,索性拆穿林如海的谎言。
    苏哲:“我听老头子说,你家中对婚事已经安排上了,不知是哪一家?你也知道,我母亲最爱做媒,江南排得上号的人家,多半是她说和的。”
    林如海不答,苏哲脸上颇有几分得意,凑到林如海眼前:
    “就知你在说谎,黄家那样一桩好婚事,你竟不想要?”
    苏哲将醉时的话又说一回:“莫诓我,瞧你模样,就是有意中人了!”
    作者有话说:
    林如海遭遇婚姻危机!!!
    原配!
    我只要原配!!!
    7 ? 第七章
    ◎“我的催妆诗,留给自家娘子”◎
    第七章、“我的催妆诗,留给自家娘子”
    林如海见苏哲一副探寻模样,有几分咄咄相逼的意味,便也不客气反击他:“我是心有所属,只是苏兄饮酒之后甚为奔放,佛曰,不可说。”
    苏哲被他揭了短,心中不快,故而又道:“不可说就不可说,只愿林兄弟能达成所愿。”
    两人一路无话,回到下榻之处,各自回了屋子。
    晚间陈香把几人都叫去说话,传达夫子交代的事情,他看向林如海,说话的语调里带着几分安抚。
    陈香道:“过几日还有文会,夫子让你用心预备,林兄弟还不到会试时候,那地方大小有限,你莫要介怀。”
    陈香大约是但心,这回不带林如海,小孩子兴许心中不是滋味,以为他们看轻他。
    十六岁模样的林如海,在陈香和钱牧眼中,还真真就是个孩子。
    林如海却求之不得,若再去几回,黄尚书家真看上自己了,大麻烦还在后面呢!
    林如海摆手笑道:“无妨无妨,先前我让常安在聚贤楼定了一桌螃蟹宴,可惜没去成,改了日期。原想着这几日会得空,再往后恐过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