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31章
    平儿?也笑应了一声,知道?王夫人在开玩笑,不?用真回家。
    几个姑娘还有宝玉都对着王熙凤嘻嘻哈哈的笑,觉得她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面。本来要排揎别人的,结果成了排揎她自?己了。
    而且王夫人难得说笑话,众人当?然都很?给面子的哄笑。
    林黛玉看出王熙凤要捉弄她,肯定要说小戏子是像她的,反倒被王夫人给堵了回去,便故意对着凤姐比划着脸,羞她。
    王熙凤爽朗的笑弯了腰:“哎哟,太太说像我,那就像我吧。”
    说着她还要另外再给小旦一吊钱,说难得扮相像了她,怎么也是一层缘分,这是另赏的。
    林黛玉大方又得意地说:“凤姐姐总拿我来取笑,打量我是没人疼的呢,那你倒是想?错了,你再欺负人,总有二舅母给我做主?。”
    王夫人嗔怪着说:“凤丫头欺负你妹妹好性儿?,总跟她开玩笑,若是哪天真恼了你,我可不?帮着你。”
    王熙凤求饶道?:“我的好太太,好姑妈!我知道?错了,你不?能只疼妹妹,就不?管我了。”
    林黛玉借机告状:“二舅母你都看到了,凤姐姐嘴坏可不?止这么一次了。”
    王夫人笑着说:“那你回去给她列张单子出来,我帮你一样一样的找她算账。”
    贾母听她们说的这么有意思?,也跟着笑了一场,给王熙凤圆话:“你二嫂子她是逗你玩儿?呢,我就说她是凤辣子,别人治不?了她,如今倒是有妹妹治得了了。”
    王熙凤又到贾母面前凑趣儿?,众人说笑了一阵儿?,一场生日宴也热热闹闹的过去了。
    王熙凤和林黛玉她们常互相打趣逗闷子,这是感情?好的表现。被拿戏子比了一次,林黛玉也不?一定会真的就恼了王熙凤。
    王熙凤也的确对贾母看重的表妹很?上?心,两个人都打闹闹闹惯了。
    但是如果这其中再牵扯上?其他?人,比如说冒失的湘云,还有怕黛玉生气一个劲儿?给湘云使眼色的宝玉的话,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一点。
    到时候黛玉当?众下不?来台,不?知道?要恼上?多少天呢。
    没出正月,元春又从宫里派出人过来。
    贾母叫来众人,只见有一个小太监,拿着一个白纱灯。
    说是贵妃娘娘做的谜,让众小姐猜,暗中写好封上?,回去请娘娘亲自?看对不?对,另外,每人再做一谜让娘娘猜。
    元春纸上?写着一首七言绝句,倒是不?难。
    每个人都猜了,写在纸上?封好。
    又每人做一谜,用工楷誊好挂在灯上?。
    晚上?太监又来了,说:“娘娘做的灯谜,除了二小姐和三爷都猜对了,小姐们做的谜,娘娘也猜了。”
    说着把元春写的谜底拿出来。
    对众姊妹的谜,元春有猜对的,也有猜错的。
    接着小太监向猜对元春灯谜的姊妹都发?了赏赐,只有迎春和贾环没有。
    迎春只当?是取乐,并不?在意。
    贾环心中却?不?是滋味。
    太监又说:“三爷做的不?通,娘娘猜不?着,叫奴才问三爷是什?么?”
    大家去看贾环写的什?么,果然很?不?通又惹人发?笑。
    贾环红着脸说了,众人更觉不?通,怎么枕头和兽头成了兄弟让他?给扯一块去了?
    贾母来了兴趣,便命人速做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来,摆在堂屋,命姊妹们将各自?的作品写出来,粘在屏上?,又备下了奖品,等晚上?大家一起猜灯谜玩儿?。
    贾母兴致高,姊妹们又是很?有兴致,凑在一起作诗或猜谜是她们喜欢的活动?。
    做诗还要求读书读得多,要有才情?文墨才写得出来。猜灯谜就容易多了,能够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老太太高兴,王夫人一贯都是陪着的。不?像邢夫人得过且过,每天点了卯就回去。
    就是邢夫人,听说了今日老太太要开灯谜大会,也早早的过来。
    贾政下朝回来,没见到王夫人,得知老太太上?房那边儿?正命人做围屏灯,也来凑热闹。
    贾母命摆下三桌酒席,众人按辈分,分头坐了。
    平时每到这种场面,宝玉高谈阔论,史湘云喋喋不?休。
    今日因为贾政在场,都成了没嘴的葫芦了。
    王熙凤也不?敢放肆大顽大笑了。
    贾母看出这沉默的场面是贾政造成的,就撵他?走。
    贾政也知道?母亲的意思?,就说:“老太太为什?么只疼孙子孙女儿?,就不?疼儿?子一点儿??”
    这么大的老头子了,还要在母亲面前卖乖,王夫人觉得真的没眼看。
    宝玉已经长成翩翩少年了,还喜欢在贾母面前撒娇,她一想?到宝玉到了贾政这个年岁,也要这样在她面前卖乖,不?由得的恶寒。
    王夫人想?着,也许宝玉长成这样真的是遗传因素,来自?父亲那方的遗传。
    贾母也觉得把满腔孝心的贾政这么赶走有些不?近人情?,说:“你在这里她们不?敢说笑,我嫌闷得慌,我说一个你猜,猜不?出要罚你。”
    贾母说的谜语,贾政故意猜了半天才说出正确答案,故意被罚了一堆东西。
    贾政又说了个灯谜,让贾母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