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卷阅读25
    “可搭。”

    刘濞见阿娇同意搭船,心下一喜,说道,“既是同一条船的人,当然要一起划桨,假如一同划桨的人心不齐,船就会划不动。大女郎是聪明人,应到知怎么做?”

    阿娇心中了然,这刘濞是想让她摘下面具,还好她早有准备。摘下面具的阿娇,一张爬满疤痕的脸呈现在众人面前。

    突然刘濞心中泛起恶心,这张脸实在太恐怖,脸上没有一处是细皮嫩肉的,全是粉嫩的疤痕,那疤痕像凸起的经脉,盘根错节。

    “还请女郎带上面具。”刘濞喉间干涩地说道。

    阿娇闻言带上面具,旋即十分抱歉地说,“怕是吓到诸位了。”

    刘濞觉得他有些过份了,难怪这个孙氏大女郎如此神秘,原来不是她有意如此,而是不得已。刘濞对她这张脸为何会这样产生好奇。

    就像闲话家常一样问道,“大女郎的脸何以至此?”

    答曰:“您的敌人造成的。”

    刘濞对于这个答案很满意,对阿娇的信任也由之前的三分,现在上升到七分。

    阿娇见刘濞已经开始信任她了,心中狂喜,却不表现在脸上。安静的陶屋大厅里,阿娇在等待一句话。

    “大女郎智慧无双,可否随本王随军?”刘濞说道。

    阿娇紧揉方帕的双手这才松开,心下暗吐一口气,旋即跪下,“愿效犬马之劳。”

    刘濞哈哈哈大笑,仿佛他那伟大的计划已经实现,起身站起,走到阿娇身边说道,“起吧!每年的九月七日执案上的令牌到沛县来找我。”说完,刘濞便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陶屋。

    阿娇起身,十分恭敬地对远去的刘濞高呼,“吴王好走。”

    吴王刘濞走后,阿娇缓步走向案几旁,拿起这块由精铁铸成的“吴”字,不由得手心发烫。

    耳边突然响起孙奇的声音,“恭喜女郎走出步。”

    三年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是景帝四年初春季节,刘彘今年怕是有四岁了。阿娇今年十二岁,算起来已是大姑娘了。

    现在天下人“清君侧”的口号越来越响亮。

    阿娇手中的茶杯骤然落地,“砰”的一声响,秀妲闻声而来大呼:“女郎,怎么了?”

    阿娇的手指全都是血,秀妲连忙替阿娇包扎,心疼地说道,“女郎,您怎会如此不小心,您看,全都是血。”

    阿娇没理会秀妲,只觉得心里特别闷,于是叫秀妲扶着她回房休息。

    当晚阿娇沉沉睡去,月亮血红地挂在天际,显得特别诡异。长安城的血月比盐渎更诡异,整个天空都被血色笼罩,看不见丝毫蔚蓝。

    一群黑衣人飞檐走壁,行至长安城中一名官员陶屋房顶时,全都停下脚步闪身进入。轻巧的步伐,弓着腰子,手拿铁驽的一群黑衣人各自进入一间房。

    彼时晁错坐在案几上,微黄的灯光将他严肃的脸照得有些许憔悴。晁错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无比忧虑。

    “陛下,近日来对他的杀心越来越重,要不是周亚夫大将军,他早就身首异处。”

    “谁!!”晁错本来就不是寻常文官,因为他时常习武,所以对夜间异动十分灵敏。

    蒙面人盐九走出来,冷笑道,“晁大人果然非同凡响,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能耐放轻脚步声,没想到还是被晁大人发现了。”

    “你是谁?”

    “我是谁,你没必要知道,你只需要知道我是来杀你的人。”

    说完,盐九旋即动手,一拳挥向晁错,晁错冷静应对,与盐九大战二十回合,因体力不支明显落下风。

    下一秒,晁错被杀!口中吐出,“陛下,你真是糊涂,就算杀了我,那吴王刘濞还是会攻打长安。”

    次日早晨,未央宫朝野震惊,人人自危。“听说,晁大人被杀了,而且是满门遭到屠杀,有人说这是皇室的杰作。”

    “嘘!李大人,你不要命了,胆敢非议此等大事。你瞅瞅窦大人和周大人现在都闭口不言。”

    “陛下驾到!”皇帝刘景从右边走出,一身黑红相间的龙袍服使之威严大气。群臣赶忙站好位置,文官们都站在窦婴身后,武官们都站在周亚夫身后。

    “晁错之死,依各位爱卿看来,如何处理?”

    周亚夫是主战派,旋即向前说道,“此事,定然是吴王所为,他日吴王必反,还请陛下下令攻打吴国。”

    刘景并未说话,他一向不主张打仗,目前实行的政策是“轻徭薄税”,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窦婴是文官比武官要考虑周道,他认为现在不宜开战,应遵守先帝遗言,于是举着白圭向前作揖,说道,“陛下应谨遵先皇遗言。晁错之死,臣认为暂且搁置,昭告天下,说那晁错认罪自杀,暂时让那吴王刘濞没有出兵的理由。”

    “准奏。”

    沛县吴王府内,刘濞拍桌而起,“好你个刘启,跟我来这一套,晚了,昨日就已经达成七国联盟,汉室的天下很快是我刘濞的。”

    这时仆人推门进来,颤颤巍巍地说,“孙大女郎来访。”

    听闻阿娇来访,刘濞的脸色由阴转晴,“那女娃今年有十二岁了吧。这么多年,多亏了她,她的孙氏海盐场几乎承担了他一半的军费。”挥起衣袖对仆人道,“带路,请孙大女郎去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