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贤太妃家世要比太后好, 齐君佑又是名声在外之人,总得来说当年贤太妃是高太后一头的。
景帝那时沉迷丹药, 后宫新人跟韭菜似的,一茬一茬的换。也不是没有人上奏让景帝立太子,以稳定国本。
第一次景帝还给点面子直接驳回,第二次便直接在朝堂盛怒, 问文武百官是不是没死之前都想着把爵位官位传下去?
群臣哪敢吭声, 谁家没本难念的经, 尤其是那些有爵位的,爵位按说应该传给嫡长子,可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让他们无法立刻做出选择。
于是景帝便轻蔑的把群臣嘲讽了一通, 大意无非是你们自家后院的事都管理不好, 还想管到老子头上, 简直是找死。
当然言语没有这通俗直白, 要委婉一些。
最后为了安抚众人, 景帝承诺,若是朝堂百官有爵位之人都把家事处理好了,那他就立太子。要是他们做不到,就留着舌头不要管别人家的事。
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明知道景帝这是歪理,朝臣们心里憋屈的很,但立太子之事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后宫前朝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大皇子齐君宴生母有罪,被废黜皇后之位,母族几乎被斩,也连累到了他。
齐君宴若想登上帝位,需要强有力的外家支持。
好在齐君宴即便不是嫡长子,他还占了个皇长子的身份,若真支持他的人也有名头。
只是从皇帝赐婚可以看出,他没戏。
二皇子齐君佑是朝臣最看好的,无论是相貌品性家世亲事他都占据很大优势。
三皇子齐君慕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除了长相比较好,特别突出能让人记在心里的优点没有。
至于四皇子齐君灼,身上流淌异族之血,想要继承大齐的皇位,用脚指头
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贤太妃和太后心里也明白这些,太后自然不愿落下风,但当时实力又真的比不过贤太妃,心里暗自不舒服了很久。
不过太后心里想的透彻,就算是落了下风,该争的还是要争。
齐君慕生在皇家,不争就没有了退路。对林家,对所有人支持他们的人都没有退路。
再者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他们势力一般,未来可说不准。
那时无论朝堂还是后宫,所有人都觉得景帝死后,无论是谁上位肯定会经过一场血风腥雨。
景帝很年轻,众人以为景帝会活很长时间,他们还有很长时间做准备。结果,景帝突然死了。
众人刚反过神,各自准备纠集人马大战一场时,景帝遗诏被人拿了出来。上面亲笔所写,他死后齐君慕继承皇位。
谁也没想到景帝会写下遗诏,还明确传位给齐君慕,齐君佑这一派就被遗诏彻底砸晕。
加上那时他身后的力量还没准备好,等再次回神时已经失了先机。众人也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只能退一步行事。
齐君慕就这样成了皇帝,淑妃自然而然成了太后,贤妃则只能成为贤太妃。
太后开始张扬起来,贤太妃则彻底低调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有委屈和不甘的缘由,贤太妃一直避着太后。
太后心里虽然不高兴,可她现在是人生赢家,也没有对手下败将进行羞辱打压。
这宫里哪个人不说太后大度。
可也有很多人明白这都是暂时的,如今齐君慕刚刚登基,帝位还不稳当,内忧外患的,贤太妃这些年经营了些势力,两人弄得太僵,新皇那边不好看。
太后又不傻,就像林萧等人分析的那样,她这个时候为难贤太妃做什么。只要龙椅上坐着的是她儿子,贤太妃永远都只能是太妃。
齐君慕本身对贤太妃没什么感觉,她和齐君佑若一直都老老实实的不出什么幺蛾子,那他就容他们活着。
如果他们对皇位还不死心,那他也不会手软。上辈子,齐君慕一直在派人盯着他们。
如今因为齐君佑,贤太妃去了太后宫中,从某一方面来说,贤太妃这算是对着太后低了头。
不过贤太妃在太后那里肯定不是直接示弱的,要不然太后也不会把温婉叫过去训斥一顿,毕竟他有口谕,让温婉在宫中反省。
如果不是情况特殊,他没有发话,太后还不至于擅自做主让温婉前去仁寿宫。
现在的太后还没有在权利上着魔,还没有让他这个皇帝事事都顺着她的心思,在很多时候她还是很小心谨慎很愿意包容齐君慕的。
想到这些,皇帝吩咐阮吉庆准备轿辇,他要去仁寿宫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每次去仁寿宫的路上,齐君慕就会想,上辈子太后和他到底怎么走着走着就要反目成仇的。
明明在没有成为皇帝前,太后对他虽然严厉,可母子情分在那里摆着。
他自认为还是挺孝顺的,对太后在小事上不计较,大事上不退让。太后怎么就对他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贪心,越来越不知足。
这事是齐君慕心里的一根刺儿,这也是他如今和太后并不亲近的缘由。
到了仁寿宫,只见宫人都跪在大殿之外,包括太后身边最得眼的大宫女如燕,他们神色都很凝重惊恐。
可见太后怒火有多么旺盛。
齐君慕在众人叩拜声中缓缓挑了挑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