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婶子们都是看着沈家兄弟长大的,即使一些年轻的姐姐妹妹们,也是自小就认识沈清和,虽说不是很熟悉,可也认识啊。
哪一个不是关系户,都是关系户。
对于蔡秀丽的不识趣,还整天炫关系,都不愿意搭理她。
对啊,大家都一样,要一视同仁才行。rdquo;说完,沈清和已经迈开大长腿进屋。
杨父与杨凤兰今天都没有出去,杨凤兰母女今天在厨房一直忙活着。
沈清和进屋,杨父走了出去,外面的炉火还没有完全熄灭完,卤水全部倒在一个屋内的一排大缸内,用木盖盖住。
大部分炉子也清理好,放在屋内,只是还是留了下三个炉子,今天全家人都要洗澡,洗的干干净净,初一初二是不能洗澡。
三个炉子要烧水,厨房内在忙活着。
杨父出去替女婿,他还得看着外面装卤肉的一口缸,在外面摆摊,还有赶集的人都还没有回来,今天是卖完就回来。
带的卤肉都特别的多,但是年前最后一场赶集,哪怕是大年三十也很多人,生意肯定火爆,相信卖的也比平时快。
他们估计已经在回来的路上,沈清和没有估计错,大家伙都在赶回来的路上。
一点半,大家伙全部陆续抵达沈家,大部分都已经提前预支过一部分工资,今天结算剩下来的一部分工资。
一家家的送走,沈家也彻底安静下来。
沈家的年夜饭,除了比不可少的水饺,还有满满一桌子好吃的。
媛媛,小远两个孩子估计是肉味闻腻了,也吃的多了,反而不停的吃去蔬菜,清炒大白菜,萝卜等。
一家人抒发完心中感受,沈清和拿出来账本,总结自家忙碌过后的成果。
家里的钱,全部没有存起来过,全是沈清和收起来的,之前要进货,要购买配料,全是他一人管理。
杨父杨母也老实,没有说一定要让老闺女管钱。
就一个月的时间,沈家就迈入万元户的行列,还不只是一万。
清和,这钱也太好挣了吧?rdquo;杨母不由得咂舌,太吓人了。
娘,也不是这么说,看看最近咱一家人多累,还有很多事情都不明朗,做这个也是断断续续的。等过几年,才可以大展宏图,暂且还是先这么着。rdquo;
清和说的有道理,还得注意些。一切都不算是很明朗。回去后,家里那几个得管着些,免得他们眼里只有钱。rdquo;
新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床,欢欢喜喜的。就只有沈家,闭着门窗,还在睡大觉。
初一初二,就是兰宾馆也不需要他们供货,沈清和难得可以好好睡一觉。
姚海家住的是正房,刚好对着沈清和家,吃完早饭,打开自家门,看着沈家紧闭的门户,笑着和父母说,沈二一家累的慌,到现在还没起呢?rdquo;
确实累,你们帮他做事,是很累,可也不如他累,晚上回家吃了晚饭还能早早睡觉。他可不行,睡的最晚,起的最早。发货进货,晚上还得卤菜。那可是累觉的活,缺觉缺的厉害。rdquo;
姚父坐在炕上,分析着说,他是很佩服沈家二小子,是个脑子活,能吃苦的主。比他大哥有出息多了。
也比他大哥为人还要厚道,沈家大小子虽然以前没有埋怨过他父母把存单全留给二小子,可他也没有有心阻拦过他家的败家娘们儿那张破嘴,这些年在大院可没少埋汰公婆和小叔子。
他们这些老家伙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谁对谁错自有一杆秤。
嗯,沈二变了很多。和插队前可是判若两人。rdquo;
哪能不变,一去就是十年,十年经历了什么,谁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早些年他爸妈在的时候,每次写信回来从不叫苦叫累,也不找他爸妈索要任何东西,偶尔嘴馋了,才让他妈给他寄点吃的。
咱们大院插队的孩子中,数他最懂事最疼父母。
这孩子一点没有变,还是和以前一样懂事。rdquo;
姚父早些年经常与沈父交流,都是家里孩子们的事情,对沈家的情况,知道很多。不但是他知道,他们第一进住的几户人家,都知道。
特别是家里有孩子下乡的,他们经常交流,大家都知道那些孩子们在农村是否过得好,还有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沈二以后是个有能耐的,比咱这一圈发小都要强,我是不能和他比。rdquo;姚二深有感慨。
是啊,以前他就没你们几个调皮捣蛋,还喜欢看书。rdquo;大院内住的邻居都知道沈家二小子喜欢看书。
姚二与老父聊着沈清和,姚大夫妻俩撇撇嘴,有啥了不起的,一个个体户,有啥好稀罕的。
姚父摇摇头,老大夫妻俩以后出息有限 ,心胸狭窄,肚量小,容不得人。
他没想到以前没觉着长歪的大儿子,婚后像变了一个人,当时社会气氛紧张,还有各种因素,他也没怎么再管教大儿子,十多年下来,性子和以前完全变了一个样,他越来越不认识他。
以后自己老两口养老,还得靠老二与小闺女,老大是指望不上啰。
在家里休养生息的沈清和一点也不知道有人在议论他,评价还非常不错。
沈清和一家不用出去拜年,老大家里大年三十早上发完货后,他就去过,送上礼物,还有卤肉,也告诉老大,说提前给他们拜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