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9页
    “为什么要把石雕建在河流两岸?”方征仔细观看,石雕上面倒是没有刻字,造型也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加上图腾崇拜的想象。
    连风道:“因为人的灵魂要从水里走吧。传说最早的时候,人就是从水里来的。”
    方征为这朴素却精确的说法吃了一惊,后世的人有了生物进化知识和地质变迁知识才推测出生命最早起源于海中。然而远古时代的人虽然没有这种科学发现,却有着近乎直觉般准确的认知。
    “所以玉柱也修在溪流里……”上面刻着姚虞帝的训示,一个灵魂边走这一路边回顾着一生的心得。看得出洞顶有涨水线,在大洪水时这里恐怕被完全淹没过,但玉在水中越被冲刷越是透亮璀璨。经年历久而弥新。
    不过,方征也开始渐渐产生一个疑问:迄今为止,都没有看见大规模的金属使用痕迹。上面那些人是怎么重金属中毒生病的?
    忽然间石窟上方响起嗡鸣之声,再往前走,方征发现溪流最终流出了一个稍大的洞窟,洞穴变得更宽,顺着流水从洞窟游出去。上岸后来到了一片相当宽阔的地下区域。甚至有“天空”,是深紫色的,仔细看去是那些通过地热产生氧气的植物藤。同时上空还噼里啪啦放射着一些电火花,随即方征意识到,是天然的磁场,和空气中一些离子的反应。
    磁场影响了身体内的“方向感”。小溪也在这片区域化作无数细流,罗网般交织在地面。兼有指引功能的玉柱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残缺的木结构,被大洪水冲得七零八落。
    方征不得不承认,走了一会儿,他就在这暗紫红色的“天幕”和满目密集罗织的水流泽地间,被缺失的方向感和紊乱的磁场弄迷路了。
    连风走路却反而轻盈了不少。也不知是不是天然磁场对连风那身奇怪的骨骼有作用,连风看上去精神都焕发了。这里恢复速度超乎他的预期。
    忽然方征灵机一动,掏出背包铜面具摘下来的尖头,虽然上面没有写南北极,但里面含些铁或镍粉,就是个简陋的磁铁了。虽然在磁场中没法用来指路,但是能顺着它们被吸的方向找到磁石。
    尖头被牢牢吸在了地面上,方征心想怪不得背包似增重了,他们踩着的土地蕴含大量天然磁铁矿,这一片都是。
    忽然间方征感觉地在晃动,震耳欲聋的声音在耳边打雷,差点没把方征耳朵震碎。那应该就是方征他们在上面平台时,听到下面隐隐轰隆声音的来源。近距离听,就像有人在一个大盆里敲锣,这片环形的磁矿区就是那个盆。而中央声音的来源——
    方征见过这个时代许多体量骇人的动物,这是第一次为那东西的体积发愁。
    它不大,恰恰相反,对比起释放那么大的雷声,它小得太可怕了,见过了那么多庞然大物之后,方征反而更觉得心惊。
    一个庞然骇物发出巨响是正常的,但这么小的东西,发声器官撑死了有它身体大小,居然声音也能那么响?
    那玩意大小像只鸡或猫,长着猪耳朵,浑身披着紫色长毛,有六只脚。
    方征开始紧张回忆对比,这又是《山海经》里的什么怪东西?
    根据《淮南子》译文改编(陈广忠、中华书局版)
    第53章
    方征推测,这要么是《山海经》里称为茈鼠的物种,下面有六只脚,被人们当做干旱的象征;另一种可能就是被称为“狪狪”的怪兽。它外形类鸡或猫,有猪耳朵,能发出响亮叫声,传说它肚子里藏着一颗宝珠。
    方征问连风:“这小不点玩意?你认得吗?”
    连风凝重道:“那是狪,吃蛇的,非常厉害。”
    方征想到了后世也有种能吃蛇的小动物,叫做獾。獾的个头虽小,却是不折不扣的的凶残杀手,能斗赢体积比它大很多蛇,它不会中毒。
    或许“狪”就是一种远古獾类。不过它怎么会有六只脚。而且方征惊异地发现它周侧在冒着滋滋火花,毛发直耸。他百思不得其解。
    忽然间不知从哪飞下来一个浑身发白四脚着地的东西,像是巨大的白猩猩,朝着那只小狪扑去,方征肉眼真切地看到,就在那白猩猩抓到小狪的瞬间,从小狪的爪尖处伸出一条紫色的小蛇,随即“啪”变成一条紫色的巨鞭闪电,瞬间就把比它身体大几百倍的巨白猩给电焦了。空气中传来滋滋作响的烧糊味道。
    方征目瞪口呆,如果没有认错,那“紫蛇”是天然磁场产生的电火花,人身上经常会有静电,但一般很轻微。这只小狪身体竟然能释放强度恐怖至斯的生物电。生物电致死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先例,水中的电鳗就是以此捕鱼。但是刚才方征所见的“紫蛇”威力,可媲美强力电击棍也不为过。
    方征他们离小狪还有几十米,方征注意到这种小生物爆发力尤其强,一下子可以纵跃一米远,要是突然发难,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那只狪并没有继续用生物电来攻击方征他们,而是又回到刚才的磁铁矿区,盘着大尾巴蜷缩在石头上。方征若有所思地观察着,发现以那只狪为中心,它所在的区域,正是天然磁矿最丰富的区域。
    方征想起地下传来的轰隆声,不由得猜测,磁石在地质作用中有时会不稳定,造成火山、地震等爆发。难道是这一片磁矿区位置,偶尔影响到山体的变动,山石崩催、岩盘开裂,声音在封闭地穴中格外响亮,这里前宽后窄,正是个天然的喇叭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