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78页
    第443章 大结局
    9月6号,《士兵突击》迎来了大结局。
    前半部分《士兵突击》史今最亮眼,但是在后半部分就属于袁朗了。
    他并不喜欢成才。
    恰恰因为他对于成才淘汰时的那翻话让成才终于悔悟了,他要把之前丢掉的支支叉叉给找回来。
    但哪怕如此,在成才第二次入选老a的时候袁朗明确的拒绝了成才。
    “你太聪明了,太精,太滑了,你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哪怕你没有但你依旧会给我。”
    袁朗的一翻话算是相当犀利了。
    可是不管袁朗说什么,成才依旧决定留下来。
    最终,袁朗决定再给成才一次机会。
    而看到第6分钟的时候余林生终于明白了过来。
    这跟第一集 算是连上了。
    许三多掩护战友撤退时从桥上掉了下去,袁朗三人只能继续前行,他们这次的对手是高城率领的师侦营。
    受伤的三多在敌方舰艇上发现陷阱,袁朗得知后故意暴露自己转移敌军视线。
    高诚则是还不知道袁朗的打算。
    至于许三多的意外出现改变了老a处于劣势的局面。
    ……
    剧情在继续,最终四人划着小船继续的走,至于袁朗也是终于向成才敞开了大门。
    就这样结束了。
    余林生可还并没有看懂呢。
    如今的电视剧都像是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明明可以三十集结束的,他们偏偏要弄个七八十集,各种的狗血都要往上喷。
    但是看看林尘的电视剧。
    大部分都是又短又细。
    不过是真好看。
    《爱情公寓》作为情景喜剧自然是不用说了,你看看现在的电视剧还有20集的吗?
    可是看看《亮剑》当时只有30集,在余林生看来这《亮剑》还可以再演30集的。
    意犹未尽啊。
    结果没有想到《士兵突击》也是如此。
    30集结束了。
    意犹未尽。
    余林生目前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和当时看《亮剑》的时候差不多。
    他觉得后边还能继续演啊。
    莫非还要弄一个续集不行??
    至于论坛里这个时候讨论的已经相当猛了。
    “还是熟悉的坑王啊,妈蛋,林尘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我醉了啊,竟然还是挖坑啊,不知道会不会有续集呢???”
    “肯定有续集啊,妈的,我觉得第二部 可以演一个兵王的故事。”
    “楼上,别想续集了,《琅琊榜》现在第二部 还没有出来呢。”
    “尼玛,你别说,还真是。”
    ……
    对于《士兵突击》的大结局虽然很多人心理都是准备了,但是还是觉得有点突然。
    恩,就是太突然了。
    大家觉得《士兵突击》这部剧应该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次日,数据网也是更新了。
    “我了个老天爷,这是创下了记录了吧。”
    “是的,再一次唰新了记录了。”
    “超越《亮剑》了,不过我感觉这也是运气使然啊。”
    “什么运气??这就是实力啊,别的不说,就收视率足可以让林尘再上神坛了。”
    “楼上,别他妈的动不动就上神坛了,林尘已经上去多少次了?他下去过吗??”
    ……
    余林生这个时候看着这收视率也是沉默了一下。
    18%!
    最终《士兵突击》的收视率定格在了18.
    这个数字在当今这样的情况下是真真正正的牛逼到姥姥家了。
    甚至在余林生看来就是林尘恐怕以后也不可能超过这个记录。
    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士兵突击》才获得了这样的一个收视率。
    以后再想有这样的收视率。
    那会相当难了。
    一夜的时间,余林生在写文章,在这里也要感谢自己的女朋友美玲,要不是美玲陪着他吃鸡,那么余林生恐怕都睡着了。
    这篇文章余林生是以“《士兵突击》感动你的那些点!”
    泪点,其中第一个泪点在余林生看来是史今的那一句‘你想拖死我啊’的那个情节,抡锤真的是感动了很多人。
    稍后就是许三多做的333个腹部绕杠,可以说这个情况是许三多真正的蜕变。
    接下来就是史今的退伍,过天安门的那段是虐死了。
    伍六一的弃权,那种战友间的不抛弃不放弃可以说是真真的钢七连精神了。
    医院里,伍六一因为自己的腿痛哭同样是虐点满满。
    接下来的几个在余林生看来就是要数许三多回家了,推门的那一片废墟也是让许二和这个人物突然立了起来。
    洋洋洒洒的几个泪点之后,余林生也是说道:“我是真正的喜欢《士兵突击》,因为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军旅剧中的惟一一部干干净净的部队故事了,全剧并没有什么狗血的情节,甚至正如林尘所说的那般,全剧甚至没有几个女性角色,战友情,兄弟情,父子情,这些情谊是真真正正的给我们奉献了一部精彩的军旅剧!”
    这篇文章也是仿佛引起了大家的追忆一般。
    “我认为泪点是许三多离开五班的时候,他说的那句‘我已经离开过一次家了,我不想离开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