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6页
    小花精以为她运气不好,碰见兄长。
    却不知兄长是特特在此等候。
    贾珠拉着元春去了书斋。
    这才瞪着跟贾政一般无二的桃花眼:“老实交代,是不是又去哪里爬树了?
    胆子大得很,大天白日,竟敢跳上县衙的院墙,亏得没人看见。
    不然,你的名声还要不要?”
    小花精讶异:“兄长看见了,当时没人啊?”
    小花精没用神识的原因。
    最主要原因,贾珠的眼神没有恶意。
    不然,她一早洞察。
    贾珠道:“我怕吓着你跌下来,这才没敢出声惊动你。”
    小花精顿时笑了:“我会受到惊吓?
    哥哥是怕惊动邻居丢面子吧?”
    贾珠亲眼见过小花精一个弹跳窜进荷花池里的小船上,再不会怀疑她从一人高的院墙跌下来。
    贾珠生气道:“你就吃定我吧,哪一日被父亲捉住,看不打你手板子。”
    小花精笑着摸出祖父的印鉴显摆:“我才不怕。
    祖父说了,只要我拿出这个印鉴,就会有人接我回京。”
    小花精当然不会说,她父亲在祖父面前受训,每次都要她这个女儿替他转移话题,这才能少挨些责骂。
    贾政看见女儿,就会想起那些当着女儿挨骂的丑事。
    自个脸上都挂不住。
    哪有脸教训小花精呢?
    贾珠再次瞪眼:“你就有恃无恐吧,赶明儿……”
    贾珠吓唬妹妹,一般是拿父亲说事儿。
    贾珠不明缘由,还以为妹妹怕父亲呢。
    他母亲就更甭提了。
    自从小花精替母亲治好了手上的疤痕,母亲那心都偏到咯吱窝了。
    贾珠提议,妹妹与其读书,不如请个教养嬷嬷学习宫廷礼仪。
    平时也罢了,选秀出了纰漏,可是要命的大事。
    即便选秀只是走过场,规矩礼仪错不得。
    贾珠担心妹妹这个性子,有命进,无命出。
    母亲却责备他不够包容妹妹。
    第41章 进宫赏月
    说妹妹还小, 十岁过后学规矩也不晚。
    还拿四姑姑比方。
    四姑姑也是十岁的时候, 眼见要选秀,才请了教养嬷嬷教导规矩。
    可是四姑姑从小学习琴棋书画, 性格温柔, 娴静如水。
    何时野小子一般,漫山遍野瞎逛,爬树捉鸟?
    祖父养的细狗都跑不过她。
    贾珠知道母亲是被妹妹表象忽弄了。
    他也不敢把妹妹这些野小子的事情,告诉母亲。
    他怕母亲顶撞祖父。
    妹妹这般, 都是祖父宠溺的缘故。
    头顶三座大山不作为, 全靠他操心。
    贾珠真是愁死了。
    父亲一心想着早日做出政绩, 杀回京都六部。
    母亲觉得妹妹是世上最乖巧的宝贝。
    贾珠心里担忧,难以入眠:妹妹这样疯张,将来如何选秀?
    谁敢迎娶呢?
    万般无计的贾珠想着:下月开学就好了。
    元春那么顽皮, 只怕不会好好读书。
    届时自有先生管教她。
    贾珠心里自然舍不得妹妹挨打。
    不说一母同胞, 只说妹妹吃什么玩什么都想着他,他就舍不得。
    但是,妹妹实在太皮了。
    得想个法子给她掰正了。
    这一点上,贾珠跟元春真是嫡亲的兄妹,不会因为亲情无原则宽纵。
    小花精想要掰正母亲的是非观, 做个好人。
    贾珠想要把妹妹掰正, 成为端庄的世家千金。
    如今正是机会,祖父不在跟前。
    正好给妹妹煞煞性子。
    学里的先生不知道妹妹是女子, 处罚起来再不会手软。
    大不了, 等先生吓唬妹妹一阵, 自己再出面求情就是了。
    五月开学。
    贾珠傻眼了。
    他期待的惩罚并未发生。
    元春在初级班混得如鱼得水。
    小花精跟着祖父已经读完了千字文、三字经,女四书。
    小花精读书,那是过目不忘。
    贾代善让元春上学,不过是为了见识人情世故。
    贾珠兄妹就读的私塾叫莲花书院。
    莲花书院得名是因为书院门前有一个小湖泊,湖里栽种了莲花。
    先生的规矩是三日教授一段文章。
    次日要背诵前一日教授的内容,背不出来,要罚站留校。
    最恼火的是,一日三餐,都跟背书挂钩。
    早读之后要背诵,背不出来,不能按时吃早餐。
    非得要你饿的前胸贴后背了,得了先生呵斥一顿:“褥子不可教。”
    你才能去吃饭。
    这时候,师娘准备的好饭菜都被调皮的学生抢光了。
    有钱你就出去买着吃,没钱只有吃些残羹剩菜。
    一日三餐都是如此。
    头三日只是延迟吃饭。
    第四日开始,就开始打手心了。
    然后,就是默写。
    也是三日默写不出,手板子伺候。
    结果,小花精每回都是最先举手背诵。小嘴呱嗒呱嗒,背诵还特别顺溜。
    小花精不仅每日可以得到师母赏赐的糕饼,还借口等待哥哥下学,留在莲花书院游逛。
    莲花书院修建小山脚下,莲湖的存在是因为一条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