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是太|祖皇帝亲封的侯府,史鼎是凭本事挣回来的爵位,一门双侯来得堂堂正正,几时竟然要听你一个后宫妇人摆布了?现在你要拿回兵权,我索性大方些,若是皇上有心再用史家,也不会因我一两句话就丢了兄弟的兵权,若是皇上无心再用史家,趁早退步抽身不沾染夺嫡的事也不见得全是坏处。
见没人说话,史鼐举着笏板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忠靖侯拿朝廷俸禄,该当万事听从朝廷安排。现下并非战时,我大灵朝也人才济济,粤海并非非保龄侯不能镇守。朝廷无论怎么安排,臣以为忠靖侯都会以大局为重,服从朝廷之命。”
太宗皇帝端坐龙椅之上,并无什么表示,但是对于史鼐这番表态是满意的。为君的,哪个不喜欢听臣子服从忠诚的态度呢。
就是林如海也得感叹一句史鼐这话回得聪明。以退为进,对于史鼎保住兵权,只有好处的。现在一切大事还是太宗皇帝做主,这个回答定然是更符合太宗皇帝的心意的。
果然太宗皇帝轻轻点了一下头,问:“若是诏回忠靖侯,粤海防务可教给谁?”
皇上都这样问了,众臣就觉得,史鼎被诏回的事几乎已成定局了。那也认真提议起粤海守将来。
这个就热闹了,提各个派系的都有。总的来说,因为本朝立国不算太久,兵权并未更迭,多数还在当初随着太|祖打天下的四王八公手上。当然,朝廷也是有能人的,就是太宗皇帝登基后,还打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仗。
一次是三十余年前的北狄犯边,就是黛玉在长康宫激得九皇子妃口不择言那次战争。一次是史鼎在粤海打的,原是和南越起了些摩擦,又有本地土族不服朝廷管辖,与南越配合,这场仗虽不如北狄那场激烈,但是也颇费周折。不然史鼎也没机会凭此封侯。
打仗么,自有伤亡,也有杰出者因此平步青云。
还是因为交通、通讯不便的问题。战场上的功绩能不能相对公平的被认可,主要看军队的将领是不是一个足够公正严明的人,否则出身低微一些的兵士,就算骁勇善战,杀敌无数,战功被冒领也不是不可能。
贾代善作为常胜将军,深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来自哪里,所以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从贾代善军中拼杀出来的普通兵士大多得了晋升。但是毕竟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能不能再进一步,就不是贾代善一个人说了算的了。
所以贾代善旧部,出了颇多中上层将领,但是除了现在的平安州节度使,其他都还没人到一地主帅的程度。倒不是这些战场上历练下来的将领军事才能不足,而是整个武官系统的一级将领还被四王八公把持着。贾代善过身之后,这些身怀真本领的中层将领晋升也就差不多到了头。
至于粤海那场战争,也提拔了一批中层将领,但是最大的红利已经被本就是勋贵人家出身的史鼎吃了。第二大红利也是被四王八公之后吃了,乃是缮国公之孙石光珠。石光珠现在是粤海副总兵,若是史鼎奉诏回京,提石光珠上来也名正言顺。再说,提拔石光珠,是符合四王六公等传统武将系统的利益的。
之所以是四王六公而非八公,乃是因为自从东宫和长康宫隐隐出现对立开始,宁荣二公已经成为东宫一系。
现在如果粤海总督一职出缺,最又资格争夺的人有两类:一类就是武官系统的传统利益得益者血统派,譬如四王六公的后代。一类是战争中历练出来的实干派,譬如贾代善提拔上来那些旧部。
有些人,明明有满身的本事,但是真正争夺重要职位的时候,是会处于下风的。因为朝堂上掌握话语权的人,自有阶级立场,帮草根出身的中层将领说话的人少。
比如这个粤海总督一职,如果推举出两个候选人,一个贾代善旧部,一个石光珠。哪怕论能力是贾代善旧部更突出,这职位还是多半会落在石光珠头上。因为石光珠虽然能力不及对方,但是血统好啊,而且石光珠也是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的。
在不会闯祸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己人,而非最强那个人。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于是就有朝臣举着笏板出来说:“启奏圣上,若是诏回忠靖侯,粤海副总兵可胜任总督一职,总揽粤海兵权。”
这话名正言顺嘛,石光珠不但出身好,自身也不是草包,人家也是粤海那场战争中立了功升上来的。
此言一出,自然附议者众。
九皇子听了此言,心中一阵窃喜。小钟妃和九皇子母子时常交流朝堂局势,母子两个都已经开始怀疑史家的忠诚度,那么提拔石家正中下怀。石光珠能够被提拔为副总兵,小钟妃和九皇子也暗中使过力,石光珠于九皇子而言,是自己人。史鼎于九皇子而言,曾经是自己人,现在有可能倒戈了。
九皇子怎么选,不言而喻。
当然,有人提名石光珠,就有人提名实干派将领。比如贾代善旧部,平安州副总兵叶弘德。
贾代善生前为平安州节度使,旧部多在平安州。平安州为京城西北门户,扼京城西进咽喉。但是地处内陆,离京城不过来回半月路程。
若是战时,平安州失守则京城危,是个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战略要地。但是在太平年间,当年和北狄一战打出来的那么多杰出将领全都窝在平安州,实在是浪费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