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在理还是越辩越明的,像在北方兴建水师这种事,一来利国利民,二来南方有了三支水师,一朝国都在北方,但一支水师都没有,也是不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可供辩论的余地也不多。
无非是兴建水师需要大量财力打造海船等等,劳民伤财。
这也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在查抄甄家和王子腾家,又清了积欠之后,这个问题就缓解了。再后来朝廷在海贸上开始盈利,财政上越发宽松,就算再支撑一支水师的开销,国库的盈余也比之清积欠之前状况要好。
当然,林如海没有直接出来说明这个问题。作为司徒卓的岳父,林如海就算直承户部财物状况,也会被人解读成给女婿撑腰。所以还是等太宗皇帝问起林如海,林如海在走出班列陈述了户部财物状况,然后说了一个较为保守的数字,说若是将北方水师的开支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朝廷是可以支撑的。
然后礼部左侍郎就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之前臣提出修缮皇宫的事,尚且有大人以开支过大驳回,现在户部尚书既言户部上有结余,这皇宫也该修缮了。”
礼部左侍郎名曰侯孝廉,乃是修国公侯晓明之孙。这位侯孝廉也算是八公后背中难得的能人了,虽然品阶在京营节度使贾敬之后,但是人家袭的爵位是最高的,现在依旧是一等子爵。
现在礼部尚书周修鹤年事已高,告老就是这几年的事。侯孝廉原本是最有希望接掌礼部的人,谁知半路杀出个右侍郎张彦。
张彦三年前出了一趟远差,南下参加朝廷打造的第一艘海船试航,途中遇到海匪,张彦跟随海船冒过险,立过功。
礼部平时有什么立功机会?平平顺顺将事情办好了,是你应该的,若是出了差池,则不但会被言官攻击,还会受责罚。张彦立功那真是多少年难得的运气了,就凭这实实在在的功绩,以后礼部尚书的位置,还有得争。
所以,自从张彦立功顺利回朝之后,侯孝廉在礼部的日常事务上十分积极。至于周尚书,人家要告老的人,撂倒了小钟妃和九皇子,替外孙报仇之后,见侯孝廉愿意冲在前头,而且各项事务处理得不错,就又开始了之前的德高望重治理法。侯孝廉事情办好了,是周尚书领导有方,何乐而不为呢?
这几年侯孝廉的工作分外积极,但是礼部么,日常那些工作也显示不出什么工作成绩,所以侯孝廉便在修缮皇宫和皇陵上下功夫。
当然,侯孝廉如此提法也算在其位谋其政,皇宫确然许多年没有大修过了,以前是财政吃紧,做的都是小修补和翻新;后来财政上有了节余,又朝中大事不断,没顾上这个。
现在忤逆的皇子伏法了,太宗皇帝大安了,户部有银子,总该好好翻新皇宫了吧?而且现在朝上讨论兴建水师的事,侯孝廉就没提修陵寝的事了,省得被人说佞臣。总之,侯孝廉确实很觊觎礼部尚书的位置,但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人家还是清楚的,外人听不出什么错。
外人听不出,太宗皇帝和大理寺卿知道啊。明年就有和西海国起冲突的风险,太宗皇帝大事上是不糊涂的,现在宫殿无非是有些旧了,彩绘和琉璃颜色有些黯淡,但并不影响使用。但凡哪里有些漏雨或是别的影响功能的损坏,也都是及时修缮了的,这个时候还翻修什么宫殿。
有时候历史是有巧合的,比如如果太宗皇帝没有听过水澜的口供,不知道明年有起战事的风险,估计也就同意修宫殿了,但是这边宫殿刚开是大面积修缮,那边就开战,说不定以后太宗皇帝就落下个昏君名声,什么战时荒淫无道,克扣军饷,大兴土木什么的。
这能修吗?打败了西海国再说吧。
侯孝廉觉得中规中矩十拿九稳的谏言都没展开讨论,就被太宗皇帝亲自驳回了,继续讨论兴建水师的事。
在众臣看来,太宗皇帝驳回修缮宫殿,就是节约经费,下定决心兴建水师了,那还争论什么,大部分人同意了,这事儿就这样定了下来。
若是以前,朝会上的议事风格是定了一件大事之后,紧接着太宗皇帝会让百官提名合适办理此事的人选。
在北方兴建一只水师的事是司徒卓提的,那么自然会有人提议让司徒卓主办此事。当然,因为司徒卓年纪轻,反对的人也不会少。
但是今日太宗皇帝却没让百官提名,就直接宣布了散朝。因为皇上大病初愈,也没人觉得今日这议事风格和皇上往常作风不符。可能满朝宗亲文武,也只有司徒卓和大理寺卿崔宏安知道太宗皇帝不立刻商讨此事的原因。
让不让司徒卓去建水师,太宗皇帝还没想好。
司徒卓下朝回来时,黛玉正在看书,见‘丈夫’回来了,黛玉只是合上书道:“饭菜准备好了,王爷洗了手休息一下先用膳吧。”
就是叫王府的下人说,自家这位王妃美丽是真美丽,画儿里走出来的人似的,再没见过比王妃更好看的人了,但是一点没王妃的样子也是真的。
平时喜欢舞刀弄棍,王爷亲自喂招也就算了,别人家丈夫回来,哪个正妻不是守在内院门口迎丈夫回来,又亲自伺候更衣这些呢?王妃入门也快两个月了,王府的下人就没见王妃做过这个,偏偏王爷惯着他。
司徒卓誓死不肯成亲,也不要侍妾,除了他在现实世界有深爱的女子,总是觉得哪怕是穿入一本书里,也应当保持对爱情的忠诚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什么都有人服侍,会让自己产生一种生活不能自理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