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3页
    不过,虽然说是国民女神、梦中情人,但是基本没有一个男性敢去肖想她,但凡是有自知之明的都明白自己配不上,而那些对自己没有一点数、还想着去骚扰人家的……都被一水姑娘的“后援团”打得六亲不认,硬生生揍到怀疑人生为止。
    一个偶像的魅力就是有这么可怕。
    只不过让人遗憾的是,随着冬季到来,大家没有农活,更喜欢窝在家里,偶遇一水姑娘的可能性直线下降,除了每天早晨的新闻时间外,他们几乎找不到她的人影。
    这也导致了,新闻台前一大早就围满了人,有的人甚至为了占座,从半夜就开始等。
    今天一水姑娘报道的消息,除了通过民众渠道收集的新闻趣事,日常提醒安全事项之外,难得的又多了一些政策上的指令。
    政策指令啊……现在想想,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过新鲜事物了呢。
    自从上头那边换人之后,刚开始几乎每天都有变化,有一大堆的事情要通知,就连新闻台的最初建设也是为了政令能更好地传达。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民间新闻多了起来,而政治新闻则消退了下去。
    通过那一年的适应,百姓们已经知道了,一旦一水姑娘报道了政治新闻,那就意味着他们又要有好东西了。
    一水姑娘会把新闻说得很详细,掰开来揉碎了给他们解释,即使是在扫盲运动之前,他们也大多都能听懂。
    他们也渐渐明白了一个原理:只要跟着一水姑娘说的做,那生活就能好起来。
    这都快变成一种盲信了。
    现在是开春未至,所以千手一水在谈及农作物的播种时,所有人都毫不意外。
    开荒,可。
    种粮,没问题。
    大豆,妙啊。
    ……嗯?等,什么,榨油?!
    人群里有人惊呼出声,他们连忙捂住嘴,却见旁边的人并未投来谴责的目光,因为他们也被吓傻了。
    豆类的衍生产品极为广泛,豆油只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豆腐豆乳豆浆等等,这些在现代简直随处可见,但是可能是技术原因,市场上贩卖不多见。
    千手一水按照木叶提出的要点逐个列举,不过民众之后的差不多听不进去了,他们现在满脑子的“油”。
    油这种东西,在他们的脑海里,第一对应的词就是“贵”。
    平常家庭炒菜倒油都得几滴几滴地省,更别说他们这群人均收入刚脱离贫困线的了。
    把油倒着玩,对他们而言就是天方夜谭,梦里才有的事。
    可现在,一水姑娘说,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就在今年??
    一水姑娘说的不会有错,上面人的承诺也不会食言。
    “一水姑娘!”有人高举手,“请问,真的只用种豆就可以了吗?”
    “能榨油的作物很多,还有花生、油菜等等。”千手一水耐心解释道,“不过鉴于黄豆适应力很强,种植难度不大,大家可以先从这个入手。”
    “当然了,如果想要得到豆油,只种植是不可能的。”
    千手一水在众目睽睽之下,微笑着把一张布告挂了上去,说道:“这是上面刚传达下来的指令,为了鼓励大家创业就业,加快工厂建设,上面特意列出了这些优惠方案,你们稍后可以过来看看。”
    “大规模的榨油要靠机械,而机械只有工厂里才有。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下头的百姓们亢奋了。
    “明白了!!”
    千手一水满意地点点头。
    她心想,这下应该能完成大小姐交代的任务了,希望不会让大小姐失望。
    这是木叶在她离开前,提醒过千手一水的一点。
    因为雷之国的百姓普遍都是农民,在引入工业时,难免会发生一些排斥现象,想让百姓们短时间内接受工厂,并且从他们习以为常的“农民”转职为充满陌生的“工人”,很多人是不敢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人数在增加,但是工人劳动力的数量始终存在缺口。
    ——还得木叶从异世界拐来一大群鬼才能改善。
    所以要尽快刺激他们转职,哪怕是农工兼备也好,工厂的运作才能支棱起来。
    这就要一水充分发挥她的偶像效应,并且给老百姓画几个大饼,告诉他们工厂的效益有多大。
    现在的那些工厂企业……emmmm,有一说一,能看的只有女人们创办的纺织场,其他的基本全是木叶自己搞出来的,相当于公营,新生血液不够。
    木叶开放了贷款服务,鼓励百姓们自主创业,把民营带动起来,市场上才能更加有活力。
    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富民,总是拿积分代钱不是长久之计,最踏实的办法还是让百姓自己的口袋鼓起来,这样对谁都好。
    这一回,木叶发布的公告范围不止有这片封地,她还向外扩散宣传了一番。
    重点针对商人。
    木叶早就看中商人赚钱的潜力了,而且相较于平民而言,商人的利益嗅觉更强,他们的投资胆量也足够大。不如说,只要让他们看见了有钱可赚,不用木叶费力去宣传,他们自己都能一窝蜂地冲过来。
    技术降低价格,扩大产量,和外界打出差价,能赚个盆满钵满。
    傻子才不来,更别说这东西也要打时间差抢货物,最快最早到的那一批,毫无疑问也是能赚得最多的那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