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_147
    br   拓跋焘醒来之后,回想起昨夜之事,看到桌上空空如也,问道:“昨夜可听到什么动静?”

    那宫人战战兢兢回答:“没,没有。”说笑呢,她哪里还敢听啊!

    拓跋焘便知道,这又是一场缥缈无痕的遭遇了。

    拓跋焘揉揉头站起来,脚下一绊,踩到什么,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件披风滑落在地,外黑内红,分明是昨夜黄竹送他的那条!

    拓跋焘看了半刻,问宫人:“这个你见过吗?”

    宫人犹豫半天才答道:“没有,看制式也不是宫中的物品……”

    拓跋焘便彻底放心了,将披风捡起来掸了掸。

    ……

    拓跋焘随军北上,虽然是次实战,但不愧天赋异禀,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将威名传扬到了柔然。

    在关键的战役中,拓跋焘率军追击柔然败军。

    不想柔然军中有一神射手,乱军中对着拓跋焘射出一箭,直直朝着他的胸口疾射去,眼看避之不及!

    谁想就在此时,拓跋焘身上忽然放出红光,那力道十足的一箭还未到他面前,就仿佛撞了墙一样落地了。

    这红光,分明就和传说中拓跋焘出生时的异象一样,两军之中也有人听过这个传闻,此时皆是呆愣。

    片刻后,北魏军中发出了欢呼声,交口传播拓跋焘幼时的故事,将之与方才的异象相佐证,他们的殿下果然是有神明保佑的。

    柔然军则恰恰相反,人人胆寒,士气大跌。

    魏军大破柔然,得胜还朝。

    随着胜利消息一起传扬开的,当然还有大皇子在战场的英勇表现,和那神乎其神的红光护身。有不少百姓都认为,那可能是殿下受到了佛陀的庇护。

    拓跋焘在民间的威望大涨,拓跋嗣见了,心中对他更加满意。

    年纪最长,没有母亲,也没有强盛的母族,能文能武,现在还有了名声,这是最适合的继承者了。

    于是,在一年多之后,拓跋焘就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再过一年多,拓跋嗣因身体不好驾崩,拓跋焘以十五岁之龄成为北魏的第三代帝王,改元“始光”,民间流传是因为他生命中那两次至关重要的红光。

    也许是因为宫廷之中没有秘密,拓跋焘对道教有好感的消息流传了出去。

    始光元年,有道士入京,献道书给刚刚登基的年轻帝王拓跋焘。

    这道士姓寇名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他《录图真经》,而且告诉他,他可以做帝王之师。于是寇谦之就带着道书,来到了平城,要完成仙人的旨意。

    拓跋焘接见了寇谦之,他穿着常服,懒洋洋地靠在几案上,“这么说,你认识太上老君?”

    寇谦之点头道:“有一面之缘,贫道还曾在太上老君弟子门下修行数年,不谦虚地说,算半个神仙中人。”

    “那你还认识其他神仙吗?”拓跋焘问,“黄竹你认识吗?”

    “……不认识,”寇谦之看皇上脸色不对,立刻又补了一句,“但是贫道可以沟通上神,只要给神仙们开坛供奉,就能认识了。”

    拓跋焘:“那你开个坛。”

    寇谦之没想到皇上一下子有点偏题了,“这,这……若要做道场,须得斋戒准备青词,须得很长一段时间!一场准备起码数月,一时之间完不成啊!”

    拓跋焘兴致又降了下来,“哦,那太上老君除了说你可做帝王师之外,还说了什么吗?”

    寇谦之咽了口口水,小心地道:“老君还说,吾应整天下道教,除伪法,弘扬道法。”

    其实到这里,他的来意已经很明显了,只等皇帝问,何为伪法?

    拓跋焘露出一个笑容,“嗯,那你去准备做道场。”

    寇谦之懵了,他暗示皇帝自己想要一个官,好名正言顺统率道教,但是皇上说什么法事?

    一联想之前的话,寇谦之瞬间觉得,皇帝的意思应该是,他若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要让皇帝得到自己想要的。

    寇谦之一时间希望满满,说道:“贫道这就回道场准备,还请陛下放心!眼下已是年末,来年贫道必然请陛下观法!”

    拓跋焘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

    寇谦之出去后一打听,费尽心机,果然打探到宫闱旧事。原来宫中有皇帝还是皇子时遇仙的传闻,而且皇帝宫中有一黄竹像,近几年也时时供着。

    寇谦之一下子就懂了嘛,他果然没有猜错。

    寇谦之在位于嵩山的道场斋戒准备,果然,第二年季春,他给拓跋焘发来了邀请。

    拓跋焘欣然赴嵩山参加道场,还带上了收藏多年的黄竹像。

    这些年他也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对着黄竹的神像说话,上香,等等,但是都没有办法再唤出黄竹。这个寇谦之信誓旦旦自己可以沟通神明,说的言之凿凿,他就相信一回吧。

    嵩山道场,寇谦之开坛,率领门下弟子做法,又念了一长篇青词,焚一柱香。

    只见香燃,青烟袅袅,直直入天。

    随着拓跋焘来的护卫都惊叹了,一缕青烟上九天,这不是神仙手段是什么?

    寇谦之眼角看到效果如此之好,心中暗笑。他当然不能告诉大家,严格来说这不是道家手段。而是上古人族传下来的,燃香请过路神仙相助的法子改编而成。

    那原本的请仙之法早就无人知晓了,而寇谦之知晓,那也是家学渊源。他母亲方氏据说祖上就曾经请仙成功,还亲上天庭赴了蟠桃宴。

    这改编是怎么个改编法呢,请过路神仙只能请到刚好路过的仙人,寇谦之听闻上古帝妃简狄曾经在女娲庙中供奉,请女娲带话给其他仙人。于是将二者结合,在青词中点名,请过路神仙代为传话,引黄竹来相见。

    青词念完,香燃了十之七八。

    忽而,一阵风吹来,寇谦之仰倒晕过去。

    众弟子搀扶起他,又是掐人中又是拍凉水,连拓跋焘也下了御座过来看。

    这都要完成了,这会儿晕过去,难道是做不到了装死?

    好一会儿,寇谦之才苏醒过来,爬到拓跋焘面前跪下,“陛下,贫道……贫道不辱使命啊!!”

    拓跋焘心中一荡,“怎么说?”

    “方才,有仙人入臣梦境!”寇谦之激动地道,“黄竹上仙告诉贫道,他已听到陛下的心声,只是现在不是相见之时,还请陛下耐心等待,先平定江山。”

    拓跋焘想信又不敢信,神色莫测,毕竟寇谦之晕了一下就这么说,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寇谦之看拓跋焘神色不定,连忙道:“仙人早说了,若是陛下不信,就念一句诗给陛下听:亭亭明玕照!”

    拓跋焘神色一松,“道长起身吧,不愧是老君亲点的天师,朕便在平城为你修一新道场,日后可与门下弟子,在那传道。”

    寇谦之喜不自胜,忙拜谢君恩。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会有二更,但肯定就比较晚啦,睡得早的可以明天起来再看喔~

    另外……昨天那章写错了一个地方,杜氏是儿子登基后追封的皇后,生前只是贵嫔,更正过来了,这章的称呼也照正确的。

    说起来,本文有错误,也有很多改编,还有的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哈哈,别和我计较

    第138章 灭佛之厄(三)

    新一届的凌霄杯征文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作为主办方的大boss和评委之一,黄竹忙得焦头烂额。

    就在他被几位总编围攻的时候,办公室的门突然被狂风吹开一样,狠狠砸在墙上。

    门下阴风四起,女娲从黑暗中走出来。

    黄竹松了口气:“……师姐,多大的神仙了,怎么还搞这种场面,显得怪邪魔外道的。”

    她本来就是妖族!

    女娲阴沉着脸走进来,“我还想说你呢,到底有完没完了!”

    几个总编一看这个场面,忙不迭就跑出去了,还贴心地把门带上。

    黄竹莫名其妙,“怎么了啊,你有人选要塞进决赛吗?”

    按理说女娲也是特意过来做评委的,但是没听说她有什么要求啊。

    “说的不是这件事!”女娲气咻咻地道来。

    原来今日女娲乘着凤驾从娲皇宫来招摇山,路上竟看到有人在请过路神仙。

    如今人间使用这个法子的可是少之又少了,女娲心情好,又看那青词开头写的特别好,就截住了青烟捞上来看。

    其实这就等于是回应了,就个鱼咬钩了似的,施法者自能知道,真有神仙路过看着了。

    下面,就是神仙看看你的愿望,然后选择帮不帮忙了。

    女娲一看,这青词前头还好好的,到后面居然写着,请这位路过的好神仙,帮忙传个话,请招摇山黄竹上仙来一叙。

    苍天呐,这都第二回了,堂堂圣人,就被人当跑腿的啊?

    女娲真想把这青烟抛回去,就算她这次真的顺路就去黄竹那里,也完全不想帮忙好吗?!

    女娲探头看了看,却发现下面那施法者旁边还有个殷殷期盼的帝王,神魂中的火挡都挡不住,分明是帝俊那鸟。

    当时女娲要不是为了保持形象,都要翻白眼了。

    “有病啊你们,若是我真给传了,岂不是说你和帝俊这关系,来往还需要两道程序传信?”女娲觉得不可思议,“你就不能给他个什么传讯的法器吗?我若不是怕他有什么急事,根本都不想理!”

    “他能有什么急事啊,这个时候他根本没什么事啊。”黄竹也不知道拓跋焘找自己做什么,要聊天他现在也没时间聊天啊,之前都说过了公务繁忙,“多谢师姐了,我叫人回个信。”

    黄竹叫了个秘书来,如此这般交代了一下,命其去传话,让拓跋焘不要急,且等着。

    ……

    人间,有了黄竹的传讯,本就雄心壮志的拓跋焘更加斗志昂扬了。正巧此时柔然再次来犯,拓跋焘登基后首次率大军出征,再次大败柔然。这一次败后,柔然便一蹶不振,不足为患了。

    接着,拓跋焘更是在七年内接连灭夏、北燕、北凉等国,二十出头,就完成了北方政权一统,与南朝刘宋隔江对峙,各占半壁江山。

    始光十年,拓跋焘已是功成名就,对道教,也是越来越追捧。

    虽然鲜卑贵族们仍然无比崇信佛教,但毕竟拓跋焘才是皇帝,两年之前他就因人力问题,征召僧人服役,完全无视了僧人可以免除服役的惯例。

    从那时,鲜卑的大臣就隐隐发现,他们这位圣明无比,带领他们统一了北方的君主,似乎不止是信奉道教不喜欢佛教……

    这时距离拓跋焘嵩山问道已